甄氏慘死與曹叡複仇(2 / 3)

直到去世前一刻,曹丕才下詔書,立曹叡為太子,並指定三人為顧命大臣。這三人分別是: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

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叡正式登基,史稱魏明帝。

由於曹丕遲遲未立太子,加上曹叡因母親被賜死的緣故,出於明哲保身,從不過問政治,不與文武大臣往來,隻是專心讀書,因此朝中很多大臣不認得他。新皇帝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誰心裏也沒有底。

曹叡登基後,首先召見的大臣是侍中劉曄。劉曄是曹丕時代最重要的謀臣,當初他極力主張趁劉備東征時,出兵滅掉東吳,可惜曹丕對此建議置若罔聞。為什麼曹叡首先見的人是劉曄而不是三位輔政大臣呢?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曹叡心裏很明白,自己在朝中沒有親信,三位輔政大臣都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軍,他需要了解他們的底細。與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不同,劉曄是文臣,也是兩朝重臣,對曹氏忠心耿耿,可以信得過。

劉曄入宮後,與新皇帝談了整整一天。此時文武百官都急著想了解新皇帝,大家緊張地等著劉曄出來。劉曄終於從皇宮裏出來了,大家一擁而上,紛紛詢問道:“怎麼樣?”劉曄意味深長地說:“是秦皇、漢武之類的人物,隻是才華稍稍不及。”

這個評價可謂是相當準確,足見劉曄識人之本領。在魏國曆代皇帝中,曹叡是最出色的一位,他與秦皇、漢武確實有相似之處,為人果敢堅強,有非凡的判斷力與決斷力,特別是在軍事戰略上有高人一等的見解。作為在王宮深院中長大的人,他沒有沾染上紈絝子弟的習氣,嚴於自律,深沉寡言,這些性格與他並不幸福的成長過程密切相關。他的地位隨著母親的寵衰而浮沉,他很早就洞悉高牆大院裏充滿刀光劍影與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母親之死讓他比任何一個同齡人都早熟。他有超強的自製力,這種自製力的表現是隱藏起對生母的任何情感,這不僅關係到他能否成為帝國繼承人,還關係到他的小命。他給自己滾燙的心裹上冷漠的外衣,堅強的種子卻在內心深處滋長。

在曹叡戴上皇冠前,沒有人見識過他的本領。劉曄說的不是客套話,曹叡是秦皇、漢武之類的人物,屬於強有力的皇帝。那麼他哪個方麵不及秦皇、漢武呢?劉曄沒有直接說,我想,大概是曹叡少了點吞吐天地、包納古今、橫掃一切的雄心壯誌。

登上帝位後,曹叡不必像以前那樣把真實的感情掩埋起來了,他要昭雪母親的冤情。他迫不及待地尊母親甄氏為文昭皇後,這個舉動,肯定令繼母、現今的皇太後郭氏有一種深深的不安。

母親被逼自殺時,曹叡都十七歲了,他怎麼能忘掉那悲慘的一幕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想孝敬娘親,讓娘親享受天倫之樂,隻是娘與自己陰陽兩隔,每思及此,豈不心慟。曹叡能做的,隻能是為母親修一座華麗的陵園,以寄哀思。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文昭皇後甄氏的陵園在鄴城開建。新皇帝上台伊始,便大動土木,勞民傷財,司徒王朗曾前往巡視工程建設進展,見到百姓辛勞,於心不忍,上書勸諫曹叡,不過曹叡不為所動。曹叡並不長壽,隻活了三十幾歲,但興建的宮殿卻不少,這也是他最為後人所詬病的地方。

曹叡一直在調查母親冤死的真相。罪魁禍首當然是自己的父親曹丕,但曹丕既是父親又是皇帝,這雙重身份注定了曹叡無法報複,不要說鞭屍解恨,就連發布正式文書譴責也不行。懲治不了罪魁禍首,隻能懲罰幫凶了。

誰與甄氏之死有關聯呢?

一個女人浮出水麵,她便是昔日的郭貴嬪、郭皇後,現今的郭太後,也是曹叡的繼母。

郭太後名叫郭女王,名字很霸氣。聽這名字很容易誤認為她出身於王室,其實不然,她的父親郭永隻當過南郡太守。她從小聰穎過人,言談舉止有女王範,父親甚是驚異,名之為“女王”,意為女人中之王者。誰能想到,後來她真的成為天下最有權勢的女人。

然而,女王之路十分坎坷。漢末天下大亂,郭女王的父母兄弟先後死於戰亂,她曾一度淪為大戶人家的婢女。在她被當作禮物送給曹丕當小妾時,已經年近三十歲,這在當時可謂是超大齡的剩女,她比曹丕還大了三歲。曹家公子姬妾成群,郭女王年齡又大地位又低,看上去不太可能脫穎而出。可曆史往往有變不可能為現實的魔力,曹丕似乎有戀姐情結,或者需要女性的關懷,他偏偏就喜歡上了郭女王。

成熟是一種擋不住的魅力。郭女王的優勢不在年齡,而在才智上。《三國誌》記:“後(郭皇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她成了曹丕的賢內助,時時出謀劃策,曹丕能被立為太子,有她一份功勞。郭女王從小妾的身份,一躍成為夫人,與甄氏平起平坐。曹丕稱帝後,立郭女王為貴嬪,成為眾妃嬪中最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