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貴嬪越得寵,甄夫人越失寵。曹丕遷都洛陽後,帶來郭貴嬪,把甄夫人留在鄴城,甄氏徹底被冷落。那麼,甄氏之死,與郭貴嬪有關係嗎?
據《資治通鑒》的說法:“甄夫人留鄴不得見,失意,有怨言,郭貴嬪譖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賜夫人死。”這裏把甄夫人之死與郭貴嬪的陷害聯係到一起。從史料記錄來看,對郭女王的評價是不錯的,她應該不是有意致甄夫人於死地,但不可能沒在曹丕麵前抱怨過那個近乎神經質的女人,這也是曹丕痛下殺手的一個誘因吧。
既然曹叡無法罰治罪魁禍首為母親雪冤,隻能把報複的矛頭指向“幫凶”郭女王。
我們不要忘了郭女王的身份,她不僅是太後,也是曹叡的繼母。郭女王撫養曹叡這幾年,視如己出,非常疼愛他。曹叡對繼母所盡之孝道,究竟是出於本心,還是出於權術呢?我估計隻是後者。如今曹叡已是一國之君,又是秦皇、漢武之類的強權人物,郭女王的命運,已是隱約可見。
關於郭太後之死,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憂懼而死,一說是被曹叡逼死。
曹叡登基後,開始秋後算賬,不過郭女王身份很特殊,他沒辦法通過司法程序治其罪。那麼用什麼辦法呢?據《漢晉春秋》所記,曹叡“心常懷忿,數泣問甄後死狀”,他鎖定郭太後幫凶的身份,采取質問威逼的手段。郭太後激憤地說:“這是先帝幹的事,你怎麼問到我這兒。你作為人子,難道還要仇恨自己的父親,為了生母而冤殺後母嗎?”曹叡大怒,遂賜毒酒一杯,逼死郭太後。
不過,《魏略》的說法有所不同,稱郭太後乃是“以憂暴崩”。陳壽的《三國誌》並沒有寫郭太後是如何死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折中《漢晉春秋》與《魏略》的說法,稱“帝數問甄後死狀於太後,由是太後以憂殂”。
據說當年甄夫人死時,“被發覆麵,以糠塞口”,死狀極為可憐。郭太後死後,曹叡仍不解恨,下葬時也折騰她一番,用頭發蓋住臉,用糠塞進口裏,與當年甄夫人一樣。
郭太後之死,已經是曹叡當皇帝九年後(公元235年)的事。我們還是先回到公元226年,看看曹叡剛登基時吳國所發動的進攻。
吳王孫權得知曹丕去世的消息後,馬上出兵伐魏,向魏國新皇帝示威。
這明顯是一次報複戰。
曹丕在位時,連續對吳國發動三次進攻,孫權可不是好惹的。你能來打老子,老子也可以反咬一口。他禦駕親征,兵鋒直指魏國江夏郡。江夏郡屬於荊州地界,荊州一部分控製在吳國手中,一部分控製在魏國手中。攻打江夏,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魏國江夏太守文聘早有準備,嚴陣以待。
消息傳到洛陽,大臣們紛紛請求出兵救援江夏。
這是魏明帝曹叡第一次作重大決策,但他一點都不像個新手,他敏銳的洞察力與超強的自信力,給臣僚留下深刻的印象。皇帝判斷說:“孫權的部隊熟悉水戰,現在卻棄船從陸地發動進攻,隻是想趁我們不備罷了。現在文聘已經據城堅守,與吳軍相持。兵法說,進攻一方的兵力至少要是防守一方的兩倍,我看孫權終究不敢在江夏久留的。”
曹叡的判斷是比較準確的。孫權是一位優秀的政治領袖,卻不是一位優秀的軍事領袖,他曾多次親征,不過很少打勝仗。
當時朝廷派治書侍禦史荀禹慰勞邊關戰士,聽說孫權發兵攻打,他便調動所巡視的諸縣之兵,以及自己的隨從,拚湊起一支千餘人的部隊,支援江夏。進了江夏後,荀禹廣布疑兵,在晚上登上山陵,舉著火把,敲鑼打鼓。孫權以為魏國的增援部隊已經抵達,不敢戀戰,遂引兵而去。
與此同時,吳國左將軍諸葛瑾率部進攻襄陽,他另遣部將出擊尋陽。事實證明,吳軍在陸地上根本不是魏軍的對手。司馬懿在襄陽挫敗諸葛瑾的進攻,斬殺吳將張霸;曹真則在尋陽擊破來犯之敵。就這樣,吳國對江夏、襄陽、尋陽三地的出擊全部無功而返。
孫權的第一炮沒有打響。
春秋以來不伐有喪之國的傳統完全被顛覆,如今是有喪必伐。孫權的騷擾不過是小打小鬧,對魏國威脅不大。
東方戰事剛剛平息,西線舞台就要開幕。
幾年前的夷陵之戰令蜀國元氣大傷,劉備遺恨而死,諸葛亮如何在艱難形勢下帶領蜀國走出困境,重振雄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