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軍事上采取保守政策,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蜀國的核心地帶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國,在農業上很有潛力。南方叛亂後,諸葛亮封鎖各關隘,避免叛軍突入,保護農耕區的生產安全,大力發展農業。經過幾年的努力,百姓生活安定了,糧食儲備也日漸充足,國家度過了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為軍事力量的複蘇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外交政策上,更可以看出諸葛亮大政治家的風采。
魏、蜀、吳三國的關係非常微妙,魏與蜀之間基本上是敵人,兩國外交沒有回旋的餘地,吳國則不斷地搖擺於魏、蜀之間。曹操南征荊州,大有一戰統一中國之勢,孫權不得不與劉備聯合,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保住了東南半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然而,孫權與劉備的聯盟並非鐵板一塊,二人很快就因為荊州的歸屬反目成仇。孫權趁關羽北伐之機,與曹操勾結,擒殺關羽,奪回荊州,徹底和劉備決裂。當劉備全力東征時,孫權進一步倒向魏國,上表稱臣,以防兩麵受敵。不過,孫權稱臣於魏隻是權宜之計,擊破劉備的入侵後,他便原形畢露,這惹怒了曹丕,魏國兵分三路進擊吳國。迫於戰爭的壓力,孫權積極調整與蜀國的外交策略,派使者向劉備示好,為了抗擊共同的敵人,蜀國與吳國互通使臣,關係稍為和緩。
作為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諸葛亮在諸多錯綜複雜的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即蜀與魏的矛盾,至於蜀與吳、蜀政府與南方叛亂集團的矛盾均屬於次要矛盾,這是諸葛亮比劉備高明的地方。與吳國實現外交正常化,建立統一陣線,共同抗擊曹魏,這對蜀國是最有利的。
不過,要與吳國建立正常邦交,諸葛亮麵臨的困難很多。
首先,這與先帝劉備的戰略方針相違,劉備生前與吳國互通使臣,乃是因為魏軍大舉南下威脅到蜀之安全,並非真心實意與吳國媾和,最明顯的例子是互通使臣後,劉備還寫信威脅陸遜;其次,蜀軍在夷陵之戰中死者甚眾,這些戰死沙場的將士背後對應的是無數的家庭,他們必不肯答應與吳結盟。因此,與吳國結盟,是一個既需要智慧又需要勇氣的想法。
諸葛亮有智慧,也有勇氣,但要實現這個想法,他還需要一個智勇雙全的使節。
很快,一個合適的外交人選出現了。
此人名喚鄧芝。他是東漢開國名將鄧禹的後代,早年入蜀,遲遲未得重用,到劉備入主益州時,他也僅僅隻是郫城一個小官。有一回劉備過郫城,與鄧芝有過一次談話,這次談話改變鄧芝的一生。劉備認為他是個人才,先是提拔他為郫城縣令,後遷為廣漢太守。鄧芝為人清廉,政績頗著,後調入朝廷為尚書。
對蜀國安全深感憂慮的鄧芝進言道:“如今主上幼弱,又剛剛即位,應該派遣使臣與吳國重新建立友好外交。”沒有深謀遠慮的人,是不可能提出這樣的主張的。鄧芝的話令諸葛亮眼前一亮,他回答道:“我對這件事考慮很久了,隻是沒有合適的人選,今天總算找到了。”
鄧芝一頭霧水地問道:“這人是誰呢?”
諸葛亮哈哈大笑,指著鄧芝說:“就是你呀。”
就這樣,鄧芝被委以重任,掛了個“中郎將”的頭銜,出使吳國。
鄧芝此行,責任重大。
吳國雖是一個獨立國家,但孫權本人並未稱帝,主要是考慮到魏強吳弱,一旦稱帝就沒有任何回旋的餘地。盡管挫敗了曹丕發動的三路進攻,孫權並沒有打算與魏國徹底決裂,他的如意算盤是既接受魏國的冊封,又不受其製約,保持獨立性。有人會問,這可能嗎?可能性是存在的,在漢代就有先例。西漢時趙佗建立的南越王國便是一例,南越擁有南方廣袤的土地,趙佗接受漢政府的冊封,南越成為藩國,但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上是完全獨立的。南越王國存在了近百年,到漢武帝時才被武力征服,並入漢帝國,接受漢帝國的直接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