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南征的目的,是平定以雍闓為首的武裝叛亂集團,恢複蜀國對南方的統治,解除後患之憂,以便集中力量北伐曹魏。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寫道:“思惟北征,宜先入南。”這是攘外先安內的策略。在此之前,諸葛亮就南征計劃與參軍馬謖進行過多次磋商,反複研究具體戰略戰術。
馬謖本是荊州襄陽宜城人,後隨劉備入蜀,曾擔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巂太守等,史書稱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十分器重他。不過,劉備並不看好馬謖,他臨死前曾警告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並沒有把劉備的警告放在心上,他畢竟是書生出身,對能說善辯的馬謖有種好感。
“大意失街亭”“揮淚斬馬謖”都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故事,馬謖的形象一直是比較負麵的。不過,馬謖並非一無是處,他能得到諸葛亮的器重,絕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必須肯定,馬謖在戰略上是有一定眼光的,否則諸葛亮怎麼會與他反複研究南征計劃呢?
鑒於南征的重要性,諸葛亮決定親自率兵南下。臨行前,馬謖前來相送,諸葛亮說:“雖然我們一起謀劃此事已有多年,今天我還是想聽聽你有什麼新見解。”
馬謖答道:“南中地形險峻,並且十分偏遠,抗命不服的時間已久,即便今天擊破他們,明天他們還是會反叛。您的誌向是以傾國之兵北伐,挑戰強大的敵人,南蠻若知道國內空虛,很快又會叛亂。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把蠻人全部殺光,以除後患,隻是這樣做非仁義之道,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做成的。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能讓蠻人真心歸服,這才是最好的策略。”
應該說,馬謖的見解是非常正確、獨到的。在漢代曆史上,漢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非常複雜,特別是西部的羌族,北部的匈奴、烏桓、鮮卑,西南部的西南夷,這些少數民族時而歸附,時而反叛。漢朝瓦解後,魏、吳、蜀三國也都麵臨蠻族的問題。魏國有鮮卑入寇的問題,吳國有與山越人之間無休止的戰爭,蜀國則有西南夷的叛亂。馬謖抓住“攻心為上”這個核心,是非常高明的。攻心為上,並不是說不使用武力,而是以武力為輔,以心理戰為主。
諸葛亮對馬謖的主張非常讚賞,這才有了後來的“七擒孟獲”。
西南夷是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並不是一個民族的名稱。直到今天,西南仍是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之一,這裏地形複雜,有橫斷山脈及雲貴高原,交通不便。與西羌、匈奴、烏桓、鮮卑等民族相比,西南夷各民族部落相對小,社會結構簡單,武裝力量也不強大。麵對裝備精良的蜀軍,劣勢盡顯。
諸葛亮兵分三路,分進合擊。第一路由他親自率主力從越巂郡出擊,正麵攻擊叛軍首領雍闓;第二路由李恢從益州郡出擊;第三路由馬忠從牂牁郡南下。這次進攻蓄謀已久,目標明確,戰前工作做得很到位,故而進展十分順利。
由於吳、蜀建交,孫權實際上已經不可能給雍闓任何幫助了。別看雍闓當年氣焰囂張,那隻是因為他沒有真正遇到蜀軍精銳。這次他才明白什麼叫以卵擊石,不過等他明白時,他的腦袋也搬家了。在蜀軍淩厲的進攻下,叛軍大敗,雍闓與另一名叛軍首領高定戰死,其他人一哄而散。
三路蜀軍連戰連捷,擊破各縣叛軍,成功實現會師。
雍闓死後,其部將孟獲收攏殘兵敗將,負隅頑抗。孟獲這個家夥有點本事,當年就是他煽動各地起來造反的,他在南中地區威信挺高,蠻人及漢人都服他。雍闓死後,孟獲理所當然成為新的首領。
鑒於孟獲在當地蠻族中有巨大的勢力與影響力,諸葛亮決定采用馬謖說的“攻心為上”策略,隻要讓孟獲口服心服地歸順,其他蠻夷都會跟著歸順的。問題是孟獲是個頑固的反動派,怎麼勸他投降呢?諸葛亮下了一條命令:在戰鬥中不能殺死孟獲,隻能生擒。
孟獲打仗的水平,比雍闓強不了多少,與蜀軍一交鋒,立馬被繳械了。士卒們記得丞相的交代,留著活口,押往中軍大帳之中。諸葛亮搖著扇子對孟獲說:“你現在成為階下之囚了,服不服呢?”孟獲兩眼一斜,粗聲粗氣地喊道:“不服!”
諸葛亮微微一笑,帶著他逛了一圈兵營,問:“你看我方軍隊如何?”孟獲裝作不屑一顧的樣子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吃了大虧。現在有勞您允許我參觀兵營,就你們這樣的軍隊,下次我定能輕而易舉地取勝。”
孟獲這麼說純粹就是嘴硬充好漢,不想諸葛亮卻笑了——那好,你不服,放你回去再戰。孟獲瞪大眼睛,掏了掏耳朵,自己沒聽錯吧,把敵人俘獲了還放回去再戰,自古以來沒聽過這種事,諸葛亮是唱哪門子的戲呢?
孟獲還沒想明白怎麼回事,就發現自己被釋放了,自由了。他回去重新糾集部隊,再次與蜀軍一決高低,很快,他又敗北了,再度淪為階下之囚。擒了放,放了擒,諸葛亮玩起貓耍老鼠的遊戲。七擒七縱,孟獲玩不動了。事實擺在那裏,自己與蜀軍玩,玩一百次也要輸一百次。每一次,諸葛亮都可以殺了孟獲了事,孟獲七次從鬼門關回來,他再頑固,也不能不佩服諸葛亮的耐心與寬容。最後一次獲釋,孟獲不走了,跪在諸葛亮麵前叩首說:“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