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南征中非常重要的一戰。諸葛亮謹記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不用高壓手段,而是以德服人,感化敵人,這是有長遠打算的。因為高壓手段固然有一時之效用,但也會令矛盾累積,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這些矛盾就會如火山爆發,變得不可收拾。
七擒孟獲,看上去勝利來得十分容易。不過我們知道,戰爭不是請客吃飯做文章,困難是存在的。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寫道:“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南征是很辛苦的事,在廣闊的蠻荒之地,糧食補給是比較困難的,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對蜀軍十分不利。七次交鋒後,孟獲終於被打動,真心歸順並發誓永不叛反。由於孟獲是叛軍中最有影響力的首領,他的反正對蜀國徹底解決南中問題起到重要作用。
孟獲武裝集團投誠後,諸葛亮迅速挺進到滇池一線,兵鋒所至,叛軍無不望風而降。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的叛亂,至此全部平定。
武力平亂隻是第一步,如何管理這些以蠻人為主的郡縣呢?
按照以往的經驗,地方軍政長官一般由朝廷委派官員擔任,實際上是監督、統治蠻人,以防叛亂。諸葛亮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了十分大膽的做法:仍由蠻人首領擔任四郡政府官員,蠻人治蠻,讓他們保有高度自治權。
浴血南征,最終南方四郡還是由蠻人自行統治,那豈不是白白辛苦一趟嗎?很多人對諸葛亮的政策很不理解,紛紛提出異議。
偉大的政治家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比別人看得更深更遠。諸葛亮花大力氣南征,目的是北伐,隻有南部安定了,他才能集中蜀國的全部力量對付魏國。而他之所以認為應該由蠻人首領擔任四郡政府官員,理由有三:
其一,倘若朝廷直接管理四郡,不僅要委派官吏,還必須保留一支軍隊駐紮,這支軍隊的糧秣給養會是一個大難題。
其二,如果隻委派官吏,不駐紮軍隊,蠻人可能會起而報複。在南征過程中,蠻人死於戰爭者甚眾,死者家屬的怨恨一時間是沒法消除的,朝廷隻派官員前往,豈不是把羊投入虎口嗎?
其三,漢人擔心蠻人報複,同樣,蠻人這些年來殺死的漢官吏不在少數,也擔心被報複。若是派漢人去統治南方蠻夷區,可能無助於兩方和解,反而會加深隔閡。
麵對諸人的疑慮,諸葛亮將這些道理一一擺出,最後,他總結說:“我不派外地官員、不留軍隊,是為了安定社會秩序,令夷人與漢人能和平相處。”
在諸葛亮的堅持下,這項方針政策確定了下來,當地蠻族有名望的人被請出來當官,管理南方四郡,其中孟獲是最有權勢的人。孟獲倒是個爽快人,言出必行,既已誠心歸順,就不再反叛了。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南方四郡始終沒有出現大的動蕩,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那麼這次南征軍事行動,蜀國收獲什麼了呢?除了平息戰亂之外,蜀國還得到了南夷區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物品,這些對於蜀國恢複經濟以及補充北伐所需的軍備有重要意義。
南征結束後,諸葛亮全身心投入北伐的準備中。與此同時,魏文帝曹丕的去世,也給了蜀國可乘之機。
與魏國相比,蜀國綜合國力要弱許多。弱國欲挑戰強國,就要抓住有利的戰機。在諸葛亮看來,曹丕之死,意味著北伐的時機到了。此時諸葛亮已經平定南方叛亂,經過幾年的休整與治理,蜀國從夷陵之戰的失敗陰影中走出,國家經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軍事實力進一步壯大。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以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留守大本營,自己親率大軍北駐漢中,為伐魏做最後的準備。臨行前,他給蜀漢皇帝劉禪寫了一封信,說明出兵的緣由,這便是著名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錄全文於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