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武力為輔,攻心為上(3 / 3)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文章,曆來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佳作。不過,在這裏我們並不討論其文學價值,而是透過它來看看諸葛亮的內心世界。

以時局論,魏強蜀弱很明顯,作為弱的一方,為什麼要去攻打強的一方呢?且不說攻魏,在劉備勢力最強時,蜀國連吳國都沒打得過,那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全軍覆沒,諸葛亮用這支新組建的軍隊,就有把握打敗魏國嗎?

我想,諸葛亮未必有這種把握,他的內心一定很糾結,那麼,他為什麼執意要攻魏呢?

首先,這是出於報恩的心理。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多次流露對先帝劉備的感激之情,比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蓋追先帝之殊遇”。不過,即便是報恩,也有多種方法,他為何選擇北伐這一條路呢?我想,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劉禪確非雄才偉略的君主。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對劉禪進言,諄諄教導,這些教導的背後,可以看出劉禪的不足。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他很耐心地教導劉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使我們從一個側麵看出劉禪是個沒有主見、沒有決斷力的皇帝。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劉禪能領導蜀國軍隊光複中原嗎?

既然劉禪不可能實現偉大的事業,諸葛亮隻好替他包辦。在諸葛亮看來,北定中原,光複漢室,把四百年的漢帝國完整交到劉禪手中,這才是對先帝劉備知遇之恩的最大回報。這時的諸葛亮四十六歲,當年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將領們死的死,老的老,青黃不接,他再不去做這件事,可能就要沒時間了。可以說,諸葛亮是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在進行曠世豪賭。

諸葛亮為什麼敢賭呢?

應該說,蜀國在地形上是有一些優勢的。“蜀道難,難以上青天”,蜀國位於四川盆地,中間是肥沃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四周則高山環繞,“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這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在東漢初期劉秀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就是憑恃此險要地利,成為最後一個被消滅的軍閥。諸葛亮的想法是,即便北伐不能成功,守住蜀國還是可以的。也就是說,北伐最糟糕的結果,就是退回蜀地固守,這與不進取沒多大差別。倘若幸運的話,能夠略定中原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即便不能,占據關中,從而據有從潼關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也足以同魏國分庭抗禮。

盡管後來諸葛亮發動的幾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他的思路是沒有問題的,大方向應該說沒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我就退回來,你也拿我沒辦法。

他的軍事計劃,很可能受到四百年前漢高祖劉邦的啟示。當年劉邦同樣是從漢中奪取關中,以弱敵強,最後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代,與劉邦、項羽的楚漢時代是完全不同的。當年項羽雖然強大,卻沒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整個中國有十八個諸侯王,項羽隻是諸侯王中的最強者。曹魏帝國則不同,它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劉邦攻略關中,是消滅其他諸侯王,並不與項羽直接為敵,諸葛亮則不同,同樣攻略關中,他是與整個曹魏帝國對抗。同樣的戰略,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難易程度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