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聞訊,倒吸一口涼氣。
要是孟達叛反,魏國就麻煩了。孟達駐守的新城郡毗鄰蜀、吳兩國,有武當山作為屏障,本就地形險峻,要是得到蜀、吳的軍事援助,就更不容易攻克。怎麼辦呢?軍事決戰,謀高者勝。鎮壓孟達,必須快、準、狠,在他下定決心起兵之前徹底將他解決。現在孟達陰謀敗露,隨時可能起兵,必須先設法把他穩住。
如何穩住孟達?
司馬懿先是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絕對不相信孟達會造反,那都是蜀國人的反間計罷了。在信中,司馬懿寫道:“以前將軍棄暗投明,脫離劉備,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場重任委托給將軍,任憑將軍規劃攻略蜀國的計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國上下,無不對將軍咬牙切齒,諸葛亮早就想消滅您,隻是苦於沒有辦法。如今申儀不過是聽了郭模的一麵之詞,這種大事,諸葛亮怎麼可能輕易泄露,郭模哪能那麼容易得知內情呢?”
正當孟達焦頭爛額,想要倉促起兵之際,司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達閱信後不禁鬆了一口氣,從司馬懿的語氣中可看出他對申儀的檢舉不以為然,這就意味司馬懿的部隊不會很快兵臨城下。
現在孟達放心了,又打起了太極,似乎為自己能在諸多勢力之間遊走而沾沾自喜。他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說:“司馬懿在宛城,距離洛陽八百裏,距離我這兒一千兩百裏。他聽說申儀告發我要起事,定會先上奏朝廷。從宛城與洛陽一來一回,起碼得拖上一個月。到時我的城池已經防守堅固,各軍也做好準備。我這兒地形險峻,司馬懿肯定不會親自前來,要是派別的將領來,我根本就不擔心。”
從信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孟達是比較忌憚司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謀。但他還是過於樂觀了,他對形勢做出了兩個致命的誤判:其一,他相信司馬懿不可能在一個月內發動進攻;其二,他認為司馬懿不會親自前來。
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孟達為自己的判斷自鳴得意時,司馬懿的精銳部隊正晝夜潛行,直向新城殺奔而來。司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做了兩手準備:在寫信穩住孟達的同時,當機立斷出動大軍,一點也不拖泥帶水。有些將領提醒司馬懿說,孟達與蜀國、吳國都有往來,應該先偵察其動向,再考慮動用武力。司馬懿斬釘截鐵地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遲疑不決的時候,我們應該趁他還沒下決心,先下手為強,迅速解決他。”
司馬懿對人性有很深的認識,他知道,像孟達這種人,隻在乎自己的利益,談不上對誰忠誠。
司馬懿進軍之神速,遠遠超乎孟達的想象。
八天。
僅僅八天的時間,司馬懿就兵臨城下了。
孟達亂了陣腳,他趕緊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信中寫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馬懿就兵臨城下,怎麼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國方麵能給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馬懿的快刀名不虛傳,他沒有拖拖拉拉,而是馬上組織大軍攻城。
當時孟達的城池三麵臨水,他還在城外修有木柵防禦工事。不過,看似險要的地形根本沒法阻擋司馬懿的進攻。司馬懿先聲奪人,渡水後迅速攻破木柵,直搗城下。他知道必須速戰速決,否則若蜀、吳派出援兵前來,勢必陷入持久戰。在他的嚴令之下,魏軍分為八路,晝夜進攻。
麵對魏軍的猛攻,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為了自保,打開城門向魏軍投降。司馬懿的部隊衝入城內,擒殺孟達,把他的腦袋砍下送往京師。孟達麾下一萬多名官兵被俘,全部被押往宛城。
孟達自詡堅不可摧的城池,隻堅持了區區十六天就陷落了。他機關算盡,到頭來還是落得一場空。
孟達兵敗被殺,對諸葛亮來說可謂是當頭一擊,諸葛亮失去了一支可以倚借的力量。在此役中,司馬懿充分展現了自己過人的智謀與決斷力,用兵虛虛實實,神秘莫測。此時的司馬懿不僅是曹丕指定的三名輔政大臣之一,還是魏國握有實權的驃騎大將軍。此公究竟有什麼來頭,他是如何在人才濟濟的魏國脫穎而出,又如何崛起為軍政巨頭的呢?
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其家族在河內郡頗有名望,連續幾代當過太守以上的官職,其父司馬防曾擔任京兆尹。司馬懿出生五年後,震動天下的黃巾起義爆發,從此社會進入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司馬懿從小便表現出超凡的智慧,據史書載:“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他深受當時儒家名節思潮的影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因為名節觀念,長大後的司馬懿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頗為不滿。公元201年,年輕的司馬懿已有了些名望,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職。豈料司馬懿竟然不願意去,還想了辦法拒絕:他謊稱自己得了風痹症,就是中風了,起不來了。才二十歲出頭就中風,曹操哪裏肯信,派人半夜時悄悄前去刺探。司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會來這麼一手,他躺著一動不動,真像中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