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便跟曹操鬥智謀,司馬懿的膽子也忒大了吧。時間長了,曹操當然曉得司馬懿使詐,偏偏他是個愛才如命之人,你不來,我偏偏要請你來。公元208年,曹操已經當了帝國丞相,又一次召司馬懿。他對派去的使者說:“司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給抓了。”這下司馬懿沒辦法了,隻得出來幫曹操做事。
作為一個“憤青”,司馬懿為何能得到曹操、曹丕父子倆的器重,一步步登上高位呢?
首先,司馬懿智慧超群,每每有奇謀妙策。
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奪取漢中,司馬懿審時度勢,認為劉備剛剛以狡詐手段奪取益州,百姓尚未親附,這是消滅劉備的大好時機。他勸曹操急速南下,稱如此必可一舉摧毀敵人,但曹操竟沒有聽,錯失了平定蜀地的良機。後來司馬懿追隨曹操征討孫權,多有良策,深得賞識。司馬懿非但軍事在行,也很有政治眼光,他曾經告誡曹操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采納其議,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當時南方的關羽對曹魏乃是一大威脅,可是曹操派去擔任荊州刺史的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是粗暴驕奢之徒,司馬懿提醒說,這兩個人不適合守衛邊疆,曹操對這個建議未加理會。後來關羽發動北伐,大破於禁七軍,胡修、傅方兩人舉旗投降。關羽的輝煌戰績令曹操大為擔憂,甚至想把東漢首都由許昌遷往河北。這時,司馬懿再獻奇策,他目光如炬,看穿了劉備、關羽與孫權之間的複雜矛盾關係,大膽地做出聯合孫權,說服孫權出兵直搗關羽老巢、斷其歸路的作戰計劃。後來戰局的發展果然如司馬懿所料想的那樣,不可一世的名將關羽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而被圍困的樊城也不戰而解。至此,司馬懿“知兵”的美名便無人不知了。
其次,司馬懿與曹丕的關係非同一般。
自從司馬懿入曹操幕府,曹操就交給他一個任務:與曹丕相往來。曹家有重視文化的傳統,司馬懿博覽群書,曹操有意讓他與兒子多交往,這對後來司馬懿的崛起是很重要的。曹丕能夠擊敗曹植成為魏國太子,想必司馬懿鞍前馬後出力甚多,史書說:“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他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其實就是太子黨的四大金剛。
曹丕登基後,司馬懿便時來運轉了。
魏黃初元年,司馬懿被任命為尚書,封安國鄉侯;二年,升遷為侍中、尚書右仆射;三年,封為向鄉侯;六年,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錄尚書事,進入權力核心層。頭銜太多,司馬懿也覺得不好意思,便上書辭謝。皇帝批示說:這不是要給你榮耀,而是讓你替我分憂。
我們可以從一件事上看出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曹丕親率大軍南征吳國時,司馬懿留守大後方,“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我們且來看看曹丕的一份詔書:“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從這份詔書中,我們讀到一些信息:按理說,應該是將軍出征,皇帝留守才對;怎麼變成皇帝出征,將軍留守呢?司馬懿肯定是向皇帝提出過要到前線去,所以皇帝才會說“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就是說,攻城野戰固然也是立功,但像蕭何那樣坐鎮後方,保證後勤補給不中斷,功勞更大。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魏文帝曹丕更倚重司馬懿的政治才能,而不是軍事才能。
在另一份詔書中,我們更可以看出司馬懿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東事。”就是說,曹丕若東征,西邊的事就交由司馬懿負責;若西征,東邊的事還是交給司馬懿負責。我在東你就在西,我在西你就在東,咱倆輪著管事,分工合作。
有了這層親密關係,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曹丕去世前,會把司馬懿指定為輔政大臣之一了。在三名輔政大臣中,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與鎮軍大將軍陳群都是原“太子黨”四大金剛,這股勢力的崛起,將深遠地改變曹魏帝國的權力格局。
在曹操時代,司馬懿不過是個謀士;在曹丕時代,他已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到了曹叡時代,司馬懿成了手握兵權、獨當一麵的輔政大臣。
孫權想趁機襲擊魏國,不料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東吳左將軍諸葛瑾的進攻在襄陽被司馬懿遏製了,吳將張霸被斬殺。這是司馬懿輔政以來的第一場戰事,他旗開得勝,在戰後改任驃騎大將軍。諸葛亮屯兵漢中的消息傳來,明帝曹叡任命司馬懿都督荊豫州諸軍事,駐紮在宛城,監視吳、蜀兩國的新動向。
這一年(魏明帝太和元年),司馬懿四十八歲,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他已是越來越成熟,他心思縝密,行事果敢。在行軍作戰上,他奉行《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也”的原則,不按常理出牌,神鬼莫測。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擒殺孟達,為魏帝國消除了一大隱患,堪稱其軍事生涯上的代表作。在日後的戰爭中,他將成為蜀軍北定中原的攔路虎,同時也成為諸葛亮的頭號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