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缺點,這個缺點就是致命的自負——正是這種自負,毀掉了蜀國的北伐。
我們知道,諸葛亮年輕時就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樂毅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文比管仲,武比樂毅,可見他是很自負的。到了後來,諸葛亮成為蜀國丞相,是蜀國的實際統治者,權力之大幾乎可與君主相媲美,就跟曹操一個樣。無論是魏國的司馬懿還是吳國的周瑜、呂蒙、陸遜,實際權力都不如諸葛亮。諸葛亮可以調動國家所有的物力、人力與軍事力量,更握有生殺之大權。
三國時代是一個謀臣興起的時代,曹操、曹丕父子,孫策、孫權兄弟都有許多謀臣,每當有戰事時,總能看到謀臣獻計獻策的身影。但是,在諸葛亮北伐的幾年時間裏,我們在史書上,找不到幾個曾出謀劃策的人。按理說,《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是蜀人,對蜀國的記錄會更詳細才對,但他沒記下這些事,不是忽視了,而是諸葛亮既不重用謀臣,也很少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也因為此,諸葛亮對魏延的建議不予理睬。據史書所載,在諸葛亮發動的六次北伐過程中,魏延幾乎每次都提議派出奇兵奔襲長安或潼關,每次都被諸葛亮拒絕。在北伐屢屢受挫之時,他卻一次也不肯聽魏延的,這裏涉及的可不隻是戰略問題那麼簡單了。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諸葛亮的形象一直是“偉光正”的,但是我們讀史時,對“偉光正”的十全人物要特別小心,因為沒有誰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正所謂人無完人,承認一個人的不完美,並不等於否定他的才幹與功績,而一旦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認為他永遠偉大、光榮、正確,那麼災難可能就要降臨。
進攻仍依照諸葛亮設計的方案進行。
擔負佯攻任務的是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原先蜀國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不在人世,趙雲是碩果僅存的老將。也正是因為年邁的原因,諸葛亮把他安排在次要戰場,實施佯攻任務。趙雲、鄧芝進駐距褒城縣北約八裏的箕穀,放出風聲,揚言要穿過斜穀道攻取郿縣。
魏明帝曹叡得到消息後,派中軍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諸軍,火速馳援郿縣。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魏國的指揮係統也是混亂的。曹真都督關右軍事,夏侯楙都督關中軍事,那麼魏國援兵進到關中,是要聽曹真的呢,還是聽夏侯楙的呢?
我們再來說說蜀軍的行動。趙雲、鄧芝在箕穀擺下迷魂陣後,諸葛亮親率主力部隊悄悄繞道西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祁山。這一著確實出奇製勝,大出魏人意料。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僅從戰術角度看,諸葛亮無疑是勝利的。這支軍隊的出現,令人眼前一亮。自從劉備去世後,蜀國埋首苦練內功,沒跟魏國打仗。這幾年來,魏國人都不知曉蜀軍有怎麼樣的精神麵貌,直到他們從天而降,占領祁山。這支軍隊軍陣整齊、號令嚴明,一看就知道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
曹魏帝國在關西的統治基礎並不太牢靠。遠的不說,就說曹操死後,這裏就爆發過幾次大規模的兵變:公元220年,麹演、張進、黃華等在西平、張掖、武威等郡起事;公元221年,盧水胡人叛反,河西走廊大亂;同年,麹光在西平起事。盡管這些兵變很快被鎮壓下去,卻也證明關西諸勢力在不斷地為擺脫曹魏帝國的統治而鬥爭。
蜀軍到來的消息,馬上令關西反抗勢力死灰複燃。一時間,天水、南安、安定諸郡紛紛宣告脫離曹魏朝廷,轉而歸附蜀漢。
諸葛亮兵出祁山,確實出乎曹真、夏侯楙的意料,三郡隨之叛亂,更令關中震動。倘若朝廷不積極應對,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郡縣投降蜀國,到時就如同倒塌的多米諾骨牌,一發不可收拾了。關鍵時刻,曹叡表現出一位皇帝應有的從容與鎮定,他信心滿滿地說:“諸葛亮本來有險峻山地為依托,現在卻自投羅網,犯了兵家之忌,這次我們定能將其擊破。”
魏明帝曹叡先派出五萬步騎兵,由右將軍張郃率領,馳援隴右。這樣還不夠,為了鼓舞前線士兵的士氣,他決定禦駕親征,親自抵達長安,以示必勝之決心。
諸葛亮越過祁山後,一方麵招降納叛,一方麵實施下一步作戰計劃。他在街亭一帶布置了一道防線,以防備魏軍的反撲。駐守街亭的將領,正是諸葛亮最為器重的馬謖。
關於馬謖這個人,許多人認為他沒本事,這個看法值得商榷。諸葛亮認為馬謖是奇才,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南征之役中,馬謖出謀劃策,提出攻心為上,得到諸葛亮的欣賞並加以運用。馬謖有什麼非凡之處呢?據史書所載,可歸為兩點:其一,他至少能夠紙上談兵,對兵法他是熟悉的;其二,他口才好。
閱人無數的劉備生前警告過諸葛亮,馬謖隻會誇誇其談,不能大用,讓他做參謀工作是可以的,要他獨立指揮作戰是不行的。這裏我們就必須講到,何以諸葛亮是名臣而不是名君,他在識人、用人上是遠不及劉備的。事實上,劉備生前也沒有讓諸葛亮獨立指揮作戰過。有些人隻是適合當謀士、軍師,而不適合當將軍。用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職位與才能相互匹配。譬如說曹操的謀士郭嘉,他有極高明的謀略,你非要讓他當將軍,他可能就隻是個蹩腳的將軍。
謀士與將軍的不同之處,在於謀士隻點明方法而不做具體的執行工作。會思考的人,不一定會辦事。用馬謖去守街亭,是諸葛亮的錯,而不是馬謖的錯。諸葛亮有更好的選擇,比如魏延、吳懿等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手,但他卻讓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去指揮。
馬謖的對手,是曹魏帝國名將張郃。
雙方戰於街亭。
史書把馬謖犯的錯誤歸為四項:其一,違亮節度,就是不聽諸葛亮的指揮調度;其二,舉措煩擾,就是行動混亂無章;其三,舍水上山,就是沒有守住水源,把隊伍拉到山上;其四,下不據城,就是沒有在山下守住城池。
在此期間,裨將王平多次對馬謖的部署提出質疑與批評,但馬謖不聽。應該說,馬謖這些錯誤的決策最終導致了失敗,棄城不守,舍水上山,這些行為不曉得是合乎哪條兵法。富有作戰經驗的張郃當然不會錯失良機,他切斷水源,蜀軍馬上陷入困境。在蜀軍士兵渴得毫無戰鬥力時,張郃全力出擊,蜀軍立馬崩潰。
其實在街亭一戰中,蜀軍在人數上是占優的,這種慘敗的結局,是諸葛亮做夢都不會想到的。這次大敗,用諸葛亮的話說,是“街亭軍退,兵將不複相錄”,就是說,整個隊伍都亂了套了,將領與士兵各逃各的路,根本沒有一個像樣的指揮係統。要知道訓練有素的軍隊,就算打了敗仗,撤退時也是有條不紊,不會給敵人予可乘之機。
在蜀軍陷入混亂時,隻有一人例外。他就是裨將軍王平。王平麾下有一千名士兵,在其他營的士兵抱頭鼠竄時,他沒有慌亂,而是擂響軍鼓,集合部隊,固守營寨。張郃見他的營寨軍容齊整,擔心有埋伏,沒敢急攻。王平遂帶著部隊有序撤退,沿途還收羅了許多散兵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