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在西線大獲全勝後,在東線也轉入反攻,進攻屯兵於箕穀的趙雲、鄧芝部。此時蜀軍已得悉街亭慘敗的消息,全軍上下毫無鬥誌,被魏軍打得節節敗退。不過,趙雲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沒有像馬謖那麼慌張,而是且戰且退,部隊建製基本完好,沒有遭遇重大損失。
後來諸葛亮在總結兩次作戰經驗時,曾詢問鄧芝:“箕穀失利,部隊撤退時,軍隊編製仍相當完好,沒有出現街亭將不顧兵、兵不顧將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鄧芝把功勞全歸於趙雲,他說:“趙雲親自斷後,各種軍需物資都沒有損失,士兵與將校犯不著慌亂。”按理說,諸葛亮這幾年大力練兵,軍隊紀律不至於差到撤退時潰不成軍。問題出在哪呢?街亭之戰,軍心之所以崩潰,在於將士們絕水多日,都掙紮在死亡線上,活命要緊,紀律顧不上了。趙雲的經驗就比較老到,糧食物資首先不能有閃失,否則軍心一旦動搖,將滿盤皆輸。
無論是主攻方向還是佯攻方向,都失敗了。
這一戰完全打亂了諸葛亮的計劃。前進已是不可能,在魏軍淩厲的攻勢下,想守也守不住。諸葛亮隻得完全放棄,匆匆撤回漢中。
轟轟烈烈的北伐,虎頭蛇尾,草草而終。
諸葛亮“明攻斜穀,暗出祁山”的計劃,與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迷惑手段拖住敵人主力,出其不意擊其軟肋。應該說,這個計劃是有效果的,在街亭之戰中,蜀軍是以眾擊寡,以逸待勞。本來穩操勝券之局,怎麼竟演變為一場大潰敗呢?
這裏我們要看看諸葛亮自己是如何分析的,戰後他這樣說過:“我們在祁山、箕穀的兵力都比敵人多,然而非但沒有擊破敵人,反而被打敗,問題不在於兵少,而在於將領。”
以多打少還打不贏,肯定是指揮出了問題。
諸葛亮要用鐵腕手段嚴厲治軍。
打了這麼一場丟臉的敗仗,當然得有人負責,這個人非馬謖莫屬。
馬謖指揮的失誤,直接導致街亭之戰的失利,這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的指揮下,蜀軍不僅管理混亂,還放棄重要水源,這些都是失利的原因。戰後,諸葛亮把馬謖逮捕下獄,判處死刑,斬首示眾。殺了馬謖後,諸葛亮親自吊喪,為之痛哭,並撫養其遺孤。這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問題是,馬謖該不該死呢?
蔣琬是不讚成殺的,他說:“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諸葛亮回答說:“孫武之所以能製勝於天下,是因為用法嚴明;晉悼公的弟弟楊幹犯法,魏絳殺了他的仆人;如今四海分裂,交戰剛剛開始,要是廢棄了軍法,憑什麼來戰勝敵人呢?”
我們來分析下諸葛亮講的有沒有道理。諸葛亮舉了兩位名將的例子,說明執法的重要性。一個是孫武,就是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的作者。據史載,孫武曾訓練吳王闔閭的宮女,這些宮女嘻嘻哈哈,不成體統,孫武在三令五申後,軍令不得實行,遂斬其隊長,也就是吳王的愛妾;第二個是春秋時代的晉國名將魏絳,晉悼公的弟弟駕著馬車在軍營內亂闖,他把馬車扣下,殺其仆從。
諸葛亮用這兩個人的例子來闡明殺馬謖的必要性,可是我們翻遍曆史,也找不到孫武、魏絳曾經擅殺大將的事,他們殺的是國王的寵妾以及國王弟弟的仆人,這跟殺馬謖可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再者,諸葛亮嚴明軍法是對的,但馬謖犯了什麼法呢?我們說,馬謖犯了四個錯誤,其中隊伍混亂、丟棄城堡、忽視水源,這三條都不叫違法。唯一與違法有關的,是他沒聽諸葛亮的指揮調度。即便是這一條,能否判死刑,仍然成問題。既然諸葛亮坐鎮後方,前方將領當然有權根據戰場的情況作出獨立的判斷,故而向來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說法。我們隻能說,馬謖對戰局的判斷有致命的錯誤,而不能說他是違反軍令。
作為前敵總指揮,馬謖對街亭戰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點我們不否認。但是諸葛亮要負的責任更大。為什麼呢?《三國誌》中有一段話:“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懿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任命馬謖為先鋒指揮官,這就是諸葛亮的重大失誤,而且是他剛愎自用的結果。隻有諸葛亮把馬謖當作寶,其他人都認為應該以魏延、吳懿等有經驗的將領為先鋒將。諸葛亮不聽,一意孤行,把沒有多少實際指揮經驗的馬謖抬出來跟張郃交戰,這是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由於《三國演義》的極力渲染,大家都有一種印象,諸葛亮是非常高明的軍事家。不過,依據史實來看,諸葛亮並不是個好的統帥。諸葛亮北伐相較於曹丕的南征,並不高明多少,甚至更差。為什麼這樣說呢?曹丕南征,受阻於長江,有一次起了風暴,有一次河流結冰,多多少少受自然條件的限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軍隊要遠遠多於敵人,無論是在主攻方向還是在佯攻方向,人數上都占優勢,然而卻一戰即潰。這樣的失敗,著實無法向君主、向國人交代,隻能找個替罪羊。
馬謖,就成了這隻替罪羊。
除了馬謖之外,將軍李盛也被殺,另一名將軍黃襲被免職,連部隊損失不大、親自斷後的老將軍趙雲都被貶了一級。
當然,諸葛亮也裝模作樣,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代行丞相之職。雖然是自貶三級,但他仍舊是蜀國最大的官,權力一點也沒被削弱。
第一次北伐,是一次非常糟糕的軍事行動。
首先,策反孟達失敗了。策反失敗與諸葛亮也有關係,如果不是他給申儀通風報信,司馬懿是不會來得那麼快的。
其次,在戰略方向上,選擇了偏遠的祁山,雖然達到了“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無奈距離敵人心髒遙遠,魏國有足夠的時間派出援兵,令突襲戰失去意義。
再次,用錯了大將。馬謖應該留在大本營當參謀,而不是當先鋒大將。魏延最有資格當前敵總指揮,但由於提出自己的戰略主張,不為諸葛亮所重用。
最後,處罰太重。蜀國本就缺乏人才,隻因為一次敗仗,就殺了謀士,自毀長城。
這一次北伐行動出了這麼多差錯,至少諸葛亮要負很大責任。諸葛亮本人對此番失利也相當羞愧,在出其不意與人數占優的雙重優勢下,竟然被打得大敗,著實顏麵掃地。後來他總結說:“現在應當減少兵員與將校,該懲罰的懲罰,該反省的反省,以後要采取更多變通的辦法。如果做不到這幾點,兵力再多也沒用。從今往後,忠正之士應該勤於指出我的缺點,大家一起努力,則大事可成,國賊可滅,大功指日可待。”
隨著諸葛亮退出祁山,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的叛亂很快被關右都督曹真鎮壓下去。至此,諸葛亮的北伐顆粒無收。唯一所得,是天水參軍薑維前來歸降,他有膽有識,給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成為蜀軍的重要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