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北伐:不擴張,就會滅亡(1 / 3)

諸葛亮在西北吃了一個大敗仗,與此同時,孫權卻在東南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大破曹休十萬魏軍,斬俘萬餘人,取得輝煌的勝利。此役的詳細情況,留在下章敘述。孫權的勝利令諸葛亮既羨慕又激動,此時關中魏軍被大批抽調到江淮一線,兵力空虛,是不是可以乘虛而進呢?

這時距離街亭之戰不過十個月,要知道發動一場長途遠征需要動用很多人力物力,何況蜀軍還沒有從街亭之戰的陰影中走出,信心尚未恢複。當諸葛亮提出二次北伐的計劃時,所有人無不感到驚愕。第一次北伐所暴露出的巨大問題都解決了嗎?既然諸葛亮認為主要問題是將領的問題,在短短十個月時間裏,物色到更佳的將領了嗎?還是將軍們的指揮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呢?顯然都沒有。退一步說,一年之內,發動兩次戰爭,考慮到川蜀轉輸物資的艱難,百姓承受得了這種負擔嗎?

然而,諸葛亮不為所動,他有自己的理由。他把這些理由寫在一封著名的書信上,這便是《後出師表》——“後”字是為了與“前出師表”相區分。這也是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如下: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首先解釋,為什麼自己要以弱敵強。因為“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以川蜀如此閉塞之地,無論人口、資源都遠不及魏國,若不能主動出擊,擴張勢力,那麼就隻能坐以待斃了。這種觀點,可在東漢初期劉秀與公孫述的戰爭中得到印證。當初公孫述崛起於川蜀並開國稱帝,力量比劉秀還強大。隻是他不求進取,隻想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等到劉秀吞並天下後,他就隻是甕中之鱉了。不擴張,肯定要滅亡,這個結論,應該是有道理的。

在很多人看來,魏國沒打上門就要暗自慶幸了,幹嗎沒事惹怒這頭大老虎呢?這個想法,應該說皇帝劉禪也是有的。反對北伐者不在少數,諸葛亮可以力排眾議,但他必須要給出解釋。這封上書,與其說是寫給皇帝看的,不如說是寫給全軍將士看的。他舉了四個例子,作了兩點說明,力陳主動出擊的必要性。

第一,以漢高帝劉邦為例。劉邦天縱神武,還有張良、陳平等一大幫謀士,他是提著腦袋,拚了命才打下天下的。現在的蜀漢,皇帝不如劉邦,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幻想用長期相持的辦法贏得勝利,這是不可能的,必須馬上行動起來,主動出擊。

第二,以漢末劉繇、王朗為例。劉繇曾擔任揚州刺史,王朗則是會稽太守。他們都是文人,行動力不強,坐以論道,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名言。然而,麵對孫策的崛起,兩人都消積不作為,最後讓孫策吞並了江東。

第三,以曹操為例。曹操是蜀的大敵,諸葛亮沒有貶低他,而是稱讚他“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曹操能略定北方,那容易嗎?他遭遇了多少敗戰,經曆了多少險情,才有了後來的成就。敵人如此堅忍,我們卻要“以不危而定之”,想成就大事卻不肯冒險而進,那能成嗎?

第四,還是以曹操為例。以曹操之明智,還曾經五攻昌霸不下,四攻巢湖不成,在用人上也頻頻出現失誤。諸葛亮說:“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必能勝?”這說明三國時代,即便是敵人,該尊敬的還是要尊敬。這裏諸葛亮也是變相地為第一次北伐的失誤辯解——以曹操之雄才,失敗也是家常便飯,我們也不要太當一回事。

以上這四個例子,都說明成功是奮鬥出來的,是主動求來的,進取有代價、有失敗是必然的,不進取隻能滅亡。

為什麼要及早發動北伐呢?諸葛亮作了兩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