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狽的天子:充滿血與淚的東歸路(2 / 3)

兩人一商量,不如先假裝與李傕媾和,再暗地裏尋找援軍。到哪找援軍呢?楊奉想到了一支軍隊,這便是東漢末年頗有影響力的農民起義軍白波軍。

這裏我們就得說說楊奉與白波軍的關係。

白波軍與黃巾軍、黑山軍一樣,是漢末著名的農民軍,由於在白波穀起事,故稱為白波軍。楊奉原本是白波軍的一名將領,後來董卓派李傕圍剿白波軍,白波軍戰敗,楊奉投降,成為李傕手下的將領。在李傕與郭汜大戰的關鍵時刻,楊奉突然退出李傕集團,這也是李傕不得不與郭汜言和的一大原因。白波軍遭到重挫後,李樂、韓暹、胡才等人率領殘部,在河東堅持抗戰,重整旗鼓。

楊奉、董承一麵假裝與李傕、郭汜談判和解,一麵派人前去聯絡白波軍。在軍閥並起的背景下,李樂、韓暹、胡才等白波將帥在河東混得並不好,接到楊奉的密信後,認為可以幹上一大票,何樂而不為呢?三人遂率數千騎兵,渡黃河南下,火速與楊奉會師。

除了白波軍外,楊奉又聯絡到南匈奴人。在東漢時代,匈奴分裂為兩支,一支是北匈奴,一支是南匈奴,其中南匈奴歸附東漢朝廷,在東漢對外戰爭中,時常充當打手的角色。楊奉聯絡南匈奴左賢王去卑,讓他率匈奴騎兵來保護皇帝。

李傕、郭汜等人原本以為楊奉、董承交出皇帝隻是遲早的事情。豈料白波軍與南匈奴軍突然殺出,李傕、郭汜不敵,一戰下來,陣亡數千人。

對小皇帝劉協來說,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董承、李樂保護漢獻帝繼續東行,楊奉、胡才、韓暹以及南匈奴右賢王殿後。很快李傕、郭汜就恢複元氣,他們二人惱羞成怒,進攻更加凶悍。楊奉等大敗,許多朝廷大臣也在這次戰役中被殺,司徒趙溫、太常王絳、衛尉周忠、司隸校尉管郃(hé)等人都淪為階下之囚。

李傕對這幫大臣十分痛恨,欲殺之而後快,幸好賈詡出來製止,李傕對賈詡向來言聽計從,便放了他們一馬。

漢獻帝的隨行人員很多,故而行進速度十分緩慢。白波將帥李樂急了,對皇帝說:“如今形勢危急,陛下應該乘馬先走。”言下之意,就是讓皇帝拋棄隨行人員。別看漢獻帝十分落魄,在關鍵時候,還是表現出天子應有的尊嚴,他正色拒絕道:“我不能這樣拋棄百官自己逃命,他們是無辜的。”其實,從漢獻帝一係列表現來看,若非生於亂世,或許他還真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皇帝不走,楊奉、李樂等沒辦法,隻得繼續趕路。經曆這麼多苦難後,所有人都疲憊不堪,行進速度更慢,光是隊伍就足足有四十裏長,個個腳底灌鉛,好不容易抵達陝縣,在這裏安營紮寨,稍事休息。

很快,李傕、郭汜的部隊又撲上來了。

此時楊奉、李樂的部隊損耗嚴重,難以同李傕、郭汜交鋒。更要命的是,所有人士氣低落,惶恐不安,都有逃跑的念頭。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讓皇帝走水路,沿黃河向東直抵洛陽附近的孟津渡口。這種方案的好處是可以徹底擺脫追兵,壞處是風險太大,河道多急流險灘,搞不好就有舟覆人亡的危險。第二種方案,先北渡黃河,暫時擺脫危險再從長計議。這種方案的好處是風險小,壞處是不確定因素多,到了北岸後,那些地方軍閥會不會來插一腿攪局呢?

太尉楊彪認為第一種方案太危險,遂實施第二種方案。

李樂先行出發,去尋找船隻以及確定渡河點,在北岸預留人員作為接應。

到了晚上,皇帝、皇後及諸公卿出了兵營,朝黃河岸邊奔去。士兵們早已無心戀戰,個個也想渡河而逃,一大幫人跟著跑過去。很快,整個兵營亂成一鍋粥,局勢完全失控。

為了保護皇帝,董承下令大開殺戒,把想渡河逃跑的士兵就地誅殺。當時情狀慘烈,刀光劍影,血肉橫飛,被殺士兵的鮮血都濺到伏皇後的身上。就這樣,一幫人好不容易殺出一條血路,護送著皇帝到了黃河岸邊。

河岸不是一片沙灘,而是一處斷崖,距離水麵有十來丈高,不好下去。無奈之下,董承、李樂隻好讓人背著皇帝,用綢緞綁緊,用繩子吊下去。有些人急著逃命,飛身跳下斷崖,結果死了不少人。

下了懸崖後,河邊備有幾條船,大家拚命跑過去。可是船少人多,不可能每個人都上得了船,皇帝、皇後優先上船,接著是董承、李樂、太尉楊彪等。有些士兵不管三七二十一,沒命地往船上跑,董承不得不下令:敢膽靠近者,格殺勿論。

李傕遠遠望見董承等人載著皇帝渡河北去,便衝著江心喊道:“你們要把皇帝弄到哪去?”船上的董承聽到了,嚇了一大跳,以為李傕要放箭,情緊之下,把船上的被褥一張,欲用來擋箭。有人會問,既然船這麼擠,怎麼還備有被子呢?原來此時正是農曆十二月,天氣正寒著呢,帶著被子是晚上防寒用的。

但是李傕並沒有放箭,而是把滯留在岸邊的官員、士兵、宮女都抓起來。有的官員衣服華麗考究,李傕的士兵殘忍地扒下他們的衣服,很多人在寒風中被活活凍死了。

漢獻帝渡過黃河,擺脫了追兵。又一個問題來了,他要往哪裏去呢?洛陽是在東邊,他們卻在往北邊走。這時李樂說了,在附近一個名為大陽的地方,有白波軍的軍營,有勞皇帝屈尊,到那個破地方住住。

自從皇帝七月離開長安,至今整整半年。在封建王朝,皇帝出行是一件大事,可在當時幾乎沒有哪個地方大吏前來迎接,甚至連慰問都沒有,可見所謂的朝廷已是名存實亡。過了黃河,到了河東郡地界,河東太守王邑也遲遲不來迎接。隻有河內太守張楊派幾千人背著糧食前來,解了皇帝的燃眉之急。大家注意,這批糧食不是用馬車或牛車拉的,完全是用人工背的,雖然動用幾千人,恐怕運來的糧食也不多。即便如此,對皇帝來說,也堪稱雪中送炭了。

接下來的一幕更滑稽。

皇帝的禦駕已經被拋棄在黃河對岸,現在沒有馬車,皇帝乘坐什麼呢?坐牛車。堂堂皇帝,竟然坐著牛車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