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皇帝騙到許縣後,曹操首先要做的事,當然是給自己貼金,出任大將軍,封武平侯。在西漢、東漢時代,大將軍基本上都是第一號權臣,權勢最重。緊接著,曹操把司徒淳於嘉、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等人一一踢出朝廷。這些所謂的“三公”,大多都是西北軍閥所立的傀儡,既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權勢,可謂是濫竽充數之輩。
收拾完朝廷後,曹操突然對楊奉發動戰爭。楊奉很快落荒而逃,他的老巢梁縣也被曹軍攻破。這個一度把曹操視為自己人的軍閥在洛陽混不下去,隻得南下投奔袁術。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從一開始便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要重塑朝廷的威嚴,就必須先給幾個最強的軍閥來個下馬威。關東群雄中,誰的勢力最大呢?當然是袁紹了。袁紹非但自己是冀州牧,還以其子袁譚為青州刺史,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並州刺史。其勢力以冀州為中心,向幽州、青州、並州輻射,地盤遼闊,兵精馬壯。
皇帝下了一道詔令,責備袁紹:“將軍地廣兵多,卻隻知樹黨營私,對勤王之事不聞不問,隻知道擅自相互征伐。”這道詔令,傻瓜也看得出來,表麵是皇帝的詔令,實際上還不是曹操在指桑罵槐嗎——誰都知道,現在曹操的話才是聖旨,皇帝能做的,也就是批上“同意”二字罷了。袁紹心裏十分窩火,又沒辦法發作,隻得上書作自我批評,還寫了一大段文字來為自己辯解。
倘若當時袁紹聽了沮授的建議,迎回皇帝,這時自我批評的人或許就是曹操而不是他了。
罷免“三公”後,朝廷權力重新分配。袁紹是諸侯中實力最強者,故而朝廷授予他太尉之職。在東漢,太尉是“三公”之首,說起來當然是地位尊崇。袁紹得知消息後,卻怒發衝冠,甚至破口大罵。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太尉,曹操卻是大將軍。這個區別,相當於國防部長與軍委主席的區別。
從出道以來,袁紹的官位、權力、實力一直都在曹操之上。在漢靈帝設西園八營時,他是上軍校尉,排名第二,曹操名次在其後;漢靈帝死後,他是司隸校尉,是京城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伐董戰爭中,他是關東聯軍的盟主,而曹操隻是歸其領導的一名義軍將領而已;在軍閥混戰時,他的地盤比曹操大,軍隊比曹操多。如今曹操居然以大將軍自居,扔給他一個太尉頭銜,這不明擺讓他難堪嗎?袁紹咽不下這口氣,拒絕接受太尉之職,還說:“如果不是我出手相救,曹操都不知死幾回了,他居然敢挾天子對我發號施令!”
袁紹的發怒,讓曹操有幾分尷尬。曹操當然知道現在還不是與袁紹撕破臉皮的時候,況且袁紹所爭的,不過是個虛銜罷了。他很明智地放棄了大將軍的稱號,把這個至高無上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當司空,掛了個車騎將軍的頭銜。
看到曹操還算識相,袁紹不禁又有幾分飄飄然,他想,這年頭,到底還是拳頭硬的人說話算數,自己總算把曹操的囂張氣焰給壓下去了。
其實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想法而已。袁紹空有大將軍的虛銜,對朝廷一點掌控力都沒有。
倘若袁紹真的意識到自己當初沒有聽從沮授之言而犯的錯,及時補救,果斷出兵與曹操爭搶皇帝,曹操恐怕要吃不了兜著走。可是袁紹著實目光短淺,曹操僅僅用一頂大將軍的帽子,就把他給穩住了,看來這頂大帽子送得值。
對曹操來說,把皇帝捏在手中,僅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挾持天子、控製朝廷,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董卓不是控製過朝廷嗎?王允不是控製過朝廷嗎?李傕不也控製過朝廷嗎?他們怎麼沒能號令天下呢?現在輪到曹操控製朝廷了,他會玩出什麼花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