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不可怕,怕的是執迷不悟(1 / 3)

打敗袁術後,曹操把刀鋒對準張繡。

長子曹昂死於張繡之手,這仇怎能不報?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十一月,曹操發動對張繡的報複戰。劉表派部將鄧濟前往支援張繡,仍然無法頂住曹軍的攻勢。曹操攻占湖陽,生擒鄧濟,而後攻克舞陰才退兵。

由於有劉表的支持,曹操要徹底打敗張繡,並不是容易的事。

次年三月,怨氣難消的曹操再度進攻張繡。荀攸並不認可這種硬拚,他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互為掎角之勢,實力強大。不過張繡畢竟是一支外來的軍隊,糧食供給完全依賴劉表。時間一長,劉表勢必覺得吃力,無力長期免費供應糧食,到時兩人一定會鬧翻的。我們不如暫緩出兵,等待時機,采取手段分化瓦解其聯盟。倘若逼得太急,他們勢必會互相支援。”

荀攸的分析合情合理,但曹操還是決意發兵,包圍了張繡所在的穰城。

就在這時,有幾個冀州兵叛逃到曹操陣營,帶來一個消息:袁紹打算偷襲許都!

曹操大驚失色,趕緊從穰城撤圍退兵。其實這個情報並不準確,袁紹的謀士田豐確實建議攻打許都,但袁紹並沒有聽從他的意見。也就是說,許都並不存在危險。隻是這個消息過於重磅,而曹操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辨別情報的真偽,為了安全起見,他必須撤退。

此時劉表派出一支軍隊前往救援張繡,打探到曹操軍隊撤退,便直插安眾,截住曹軍的退路。同時,張繡也尾隨而至,曹軍有遭前後夾擊的危險。然而,曹操卻成竹在胸地說:“等我到了安眾,一定能大破敵軍。”所有人聽了直納悶,劉表已屯兵於安眾,能順利逃跑就不錯了,還說這種吹牛皮的話。

但曹操絕不吹牛。

曹軍抵達安眾後,張繡也追了上來,與劉表援軍對曹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曹操下令連夜在山林中開鑿一條通道,張繡一看,斷定曹軍想改道逃跑,他便與劉表援軍聯手,全體出動,想一舉消滅曹操。豈知這麼一來,正中了曹操的計。原來曹操隻是假裝開鑿險路,他料定張繡會來進攻,早把精銳之師埋伏起來,布下口袋陣,就等張繡送上門呢。

張繡軍隊一進到埋伏圈,曹軍步、騎兵突然殺出,把張繡及援軍殺了個措手不及。曹軍也趁此機會,一鼓作氣突破了封鎖線。

後來荀彧問曹操:“您如何料定必破敵軍呢?”

曹操回答說:“敵人擋住我退路,陷我於死地。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故而我知道一定會打敗敵人。”

曹操將戰況的逆轉歸結為“置之死地而後生”,讓我們聽聽另一個謀略大師是怎麼分析的。

張繡急追曹操時,賈詡勸說道:“萬萬不可,追則必敗。”張繡根本聽不進去,眼看曹軍快被包餃子了,怎麼能不追。不出賈詡所料,張繡被曹操打得大敗。這時賈詡又說:“現在趕快去追,追則必勝。”

張繡聽得犯糊塗,問道:“我沒聽你的話,以致大敗而回,如今都遭重創了,怎麼還能追?”

賈詡催促道:“戰場形勢不斷變化,先追再說。”

張繡對賈詡的才能深信不疑,雖然心裏很納悶,還是聽了他的話,尾隨曹軍而去,果然擊敗曹軍的後衛部隊,總算挽回一點顏麵。

回到穰城後,大惑不解的張繡問賈詡:“我用精兵追殺敵人,您說必敗;後來用殘兵敗將去追殺,反倒打贏了。這都在您的預料中,不知是什麼原因呢?”

賈詡笑道:“其實說來簡單。將軍您雖然善於用兵,但還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剛剛撤退,曹操必然親自斷後,因此我判斷您打不贏。曹操出動大軍前來進攻,並沒有遭遇挫敗,實力沒受損,卻匆匆回師,可見是國內出現變故。擊破追兵後,他必定要輕裝疾進,趕回許都,隻留下其他將領斷後,這些將領雖然勇猛,卻不是將軍您的對手,故而即便是您以殘敗之師迎戰,仍然可以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