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雄的末日:呂布之死(1 / 3)

曹操倒也沒想致呂布於死地,他寫了一封信以示自己的慷慨大度,耐心地陳清戰與降的利害禍福。熟讀《孫子兵法》的曹操十分明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

這封信令呂布心動,他想投降了,因為投降對他來說並非可恥,他內心深處也不怎麼有羞恥的觀念。但是陳宮給他打氣道:“曹操遠道而來,堅持不了多久的。我有一計,將軍可以親率一支步騎兵駐屯於城外,我率其他部眾守城。曹操若攻您,我就引兵攻其背;若曹操攻城,則您從外麵援救。這樣用不著十天半月,曹軍的糧食就差不多吃光了,到時我們前後夾擊,必定能大破敵軍。”

呂布聽罷,覺得這個計謀不錯,隻要自己帶支軍隊出城,切斷曹軍糧道,曹操可不攻自破。我們讀三國史,可一而再地看到攻擊敵軍糧道的戰例,沒有糧食,再高明的將軍也隻能束手被擒。可這時,呂布的老婆跳出來說:“陳宮與高順向來不和,您要是出城,他們二人怎麼可能同心協力守城呢?若是出問題,您還有立足之地嗎?你想想,當初曹操對陳宮那麼信任,陳宮還背叛他歸附您;現在您對待陳宮比不上曹操,卻想把整座城及家屬都托付給他,自個兒率孤軍出城,一旦城內有變,妾身還能是您的妻子嗎?”說得一把鼻涕一把淚。

偏偏呂布也是個耳根子軟的人,妻子這一番話,讓他對陳宮起了疑心。要怪就怪陳宮犯了西漢時晁錯的錯,一個下級讓領導出去打仗,自己守城,難免令人懷疑別有企圖。呂布遲遲不肯出城,陳宮的計謀就此泡湯。被動防禦顯然十分不利,曹操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地運至前線,隻要圍城的時間夠長,下邳必然淪陷。

戰也不成,守也不是辦法。唯一的出路,是請袁術出手相救。許汜、王楷兩人秘密出城,求救於袁術。袁術雖然與呂布和解,卻對呂布的反複無常十分不滿,沉著臉說道:“呂布撕毀婚約,不把女兒送來,理所當然要失敗,這是報應,你們還來說什麼?”許汜、王楷兩人磕破腦袋:“皇上今天若不救呂布,是自取敗亡;呂布如果敗亡,明天可就輪到皇上了。”

這幾聲“皇上”,總算叫到了袁術心坎上,袁術派去一支軍隊,但不是去解下邳之圍,而是搖旗呐喊一下,給呂布壯膽。對袁術的虛張聲勢,曹操不過是一笑置之,呂布把袁術坑得那麼慘,還曾嘲笑挖苦他,小肚雞腸的袁術豈會為他大動幹戈。

呂布站在城樓上,舉目遠望,希望看到遠處地平線上會卷起滾滾塵埃,希望看到一支騎兵突然呼嘯而來,殺入曹軍陣營。可是遠方那麼平靜,平靜得可怕。他當然知道袁術為什麼不出手相救,兩人聯合,純粹隻是利益,談不上感情與信任。為了取得袁術的信任,呂布隻能走一步險棋:把女兒送到袁術那兒。

可是曹軍就在城外,如何把女兒送出去?萬一女兒被曹軍俘獲或砍死,豈不是前功盡棄?

看來,這件事還得他親自出馬才行。

呂布想了一個辦法,他用綿布條把女兒纏綁在馬上,這樣就算馬匹飛奔,也不至於從馬背上摔下來。入夜時分,呂布率一隊人馬,為女兒保駕護航,欲強行穿越曹軍兵營。曹軍守備森嚴,見呂布前來,先是一陣箭雨掃射,然後兵戈相迎。呂布左衝右突,若隻是他一人闖關,千軍萬馬也難阻擋,隻是他得分神看護女兒,氣力未能全部使出來,而曹軍中猛將甚多,武藝都不弱,自然沒有機會。經過一陣混戰,呂布終於不支,被迫撤回城內。

女兒送不出去,呂布也不能指望袁術的援救了。

說來也怪不得別人,呂布把大軍閥幾乎都得罪了,關鍵時候,誰願意來援救?袁術不幹,袁紹也袖手旁觀。隻有一個人比較義氣,此人便是河內太守張楊。

張楊以前與呂布是同僚,呂布落難時曾去投奔他,兩人關係不錯。可是在諸軍閥中,張楊的實力平平,他有心相助,卻沒有那個實力。不過此人也算夠朋友,帶自己的軍隊進駐東市,給呂布壯膽助威。張楊的部將們卻不想與曹操為敵,暗中策劃著兵變。張楊倒是對部將的謀反有所察覺,可是他性情寬厚,缺少威嚴,也很少使用刑罰手段。當他發現有人企圖作亂時,沒有嚴加盤問,隻是淚眼汪汪,想用這種寬厚手段來感動謀反者。在亂世中,軟弱是可悲的。叛亂的主謀楊醜非但沒有感激,反而變本加厲,發動兵變,把張楊殺死了。張楊死後,楊醜打算向曹操投降,就在這時,另一名將領眭固倒戈一擊,殺死楊醜,向袁紹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