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消滅呂布的同時,北方的一場戰爭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這便是袁紹消滅公孫瓚之戰。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公孫瓚曾是最有實力的一個軍閥。他最鼎盛的時候,勢力擴張到幽州、兗州、青州、冀州、豫州,是中原盟主袁紹的頭號強敵。
殺死幽州牧劉虞、稱霸幽州,既是公孫瓚事業的巔峰,又是他走向衰敗的開始。原因很簡單,劉虞深得民心,殺死劉虞令公孫瓚大失民心,失民心的人,豈能長盛不衰呢?
可惜的是,迷信武力的公孫瓚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劉虞死後,他獨霸幽州,愈發盛氣淩人。在他眼中,老百姓不過就是一群綿羊,管他們喜不喜歡自己,管他們有沒有飯吃,隻要把軍隊牢牢控製在手中,誰能奈何他呢?以前有頂頭上司劉虞約束,他還稍稍收斂鋒芒,如今自己就是一方霸主、無冕之王,失去了限製的權力,讓公孫瓚愈發膨脹,種種惡行暴露無遺。曾經是戰亂中一片樂土的幽州迅速凋零,百姓怨恨,士人離心。
在諸路軍閥中,公孫瓚與呂布比較類似,都是以武見長,在文化修養上,非但與劉表、袁紹、曹操等人不能相比,就連袁術也比不上。公孫瓚沒有容人的雅量,睚眥必報。幽州境內若有哪個士人名望比他高,他一定要想方設法加以陷害;對於有才之人,他非但不珍惜,反倒要流放到窮鄉僻壤,讓他們沒有出頭之日。
東漢兩百年的曆史,形成了一種重視文化、尊敬士人的傳統,公孫瓚卻處處壓製士人。有人勸公孫瓚收斂,說這樣對待士大夫不太好。公孫瓚沒好氣地說道:“這些士大夫都以為靠他們那點破學問就應該得到富貴,我就算給他們富貴,他們也認為理所當然,一點也不會感謝我的。”可見打從心眼裏,他就看不起文人。
既然不用士人,那麼公孫瓚都重用誰呢?說來好笑,公孫瓚重用的人,多是販夫走卒,庸俗之輩。據《英雄記》記載,與公孫瓚關係最鐵的哥們有三個: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一個是算命的,一個是布店老板,一個是貿易商。這些人稱兄道弟,其中公孫瓚是老大。當然,我們這裏不是要貶低他們的職業,因為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也是市井之徒。不過從史料記載來看,公孫瓚的這幾個兄弟,隻會斂財,“富皆巨億”。我不太相信靠算命、賣布可以掙到“巨億”家財,很顯然他們隻是狐假虎威,仗著老大撐腰魚肉他人罷了。
總之一句話,公孫瓚把幽州搞得烏煙瘴氣,民怨沸騰。
老同學劉備揮揮手,脫離公孫瓚前去投奔陶謙——這還算客氣的,一股反公孫瓚的勢力悄然興起,為首的是前幽州牧劉虞的部下鮮於輔。
鮮於輔本是幽州從事,十分敬重劉虞。劉虞兵敗身亡後,他矢誌為故主報仇。他秘密聯係劉虞舊部,打算起兵推翻公孫瓚。但是公孫瓚本就驍勇,又有一支久經沙場的軍隊,要打敗他可不是容易的事。這時鮮於輔便想到聯合烏桓的力量。幽州地處漢帝國的北疆,與烏桓相鄰,烏桓許多部落都聽命於東漢。鮮於輔委派素有恩信的閻柔出任烏桓司馬——在東漢時,設有烏桓校尉專門管理烏桓部落,下設長史、司馬等職。
在鮮於輔與閻柔的努力下,一支數萬人的漢、烏桓聯軍拚湊起來,與公孫瓚對抗。公孫瓚不能無視這支反抗力量的存在,他派漁陽太守鄒丹率軍鎮壓。雙方在潞北血戰,鄒丹大敗,陣亡四千多人。
潞北一戰的勝利,令鮮於輔聲勢大振,他不失時宜地迎回劉虞的兒子劉和。我在前文提過,劉和本在朝廷擔任侍中,漢獻帝曾密令他東返,以尋求劉虞的援助,劉和行抵南陽時,被袁術扣押為人質。後來劉和逃跑出來,投奔袁紹。袁紹與公孫瓚是對手,當然支持鮮於輔,不僅把劉和交還,還派遣麾下第一猛將麹義率部與鮮於輔並肩作戰。
奉行武力至上的公孫瓚已是四麵楚歌。南有袁紹虎視眈眈,內有鮮於輔的強勢興起,北有烏桓、鮮卑殺氣騰騰。劉虞當政期間,一直致力於改善與烏桓、鮮卑的關係,公孫瓚卻一反其政策,處處與遊牧部落為敵。因此鮮於輔振臂一呼,烏桓與鮮卑積極響應。烏桓峭王派所部精銳騎兵參戰,鮮卑也出動七千名騎兵前來助陣。一時間,鮮於輔手中的兵力已達十萬之眾。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底,鮮於輔率幽、冀、烏桓、鮮卑聯合部隊,向公孫瓚發動大舉進攻。公孫瓚在鮑丘河迎戰聯軍,被殺得大敗,棄屍兩萬。此役成為公孫瓚軍事生涯的轉折點,他的勢力從此一落千丈,直至滅亡。
公孫瓚的倒行逆施,原本就引起幽州人的強烈不滿,隻是在他高壓統治下,大家敢怒不敢言。如今樹倒猢猻散,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諸郡,紛紛起兵,殺死公孫瓚任用的官員,與他劃清界限,響應鮮於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