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公孫瓚想不明白。
他可能永遠也不會明白。
公孫瓚吃不消了,薊城保不住,要去哪兒呢?
當時流傳有一句童謠,是這麼說的:“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公孫瓚不有個會算命的兄弟嗎?他把兄弟請來算了一卦,在燕之南、趙之北找了個喚作易縣的地方,把大本營遷到了那裏。
此時公孫瓚已經談不上有什麼雄心壯誌,能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知足了。他大力營造易縣的防禦工事,幾乎可以稱得上堅不可摧。在易縣周圍,挖掘十道塹壕,塹壕邊上修築許多大土丘,每座都有五六丈高,在土丘上建碉堡。最大的堡壘建在中心土丘之上,高十餘丈,公孫瓚就住在這裏。由於不得人心,公孫瓚總擔心遭到暗殺,便在堡壘入口處安了鐵門,連左右侍從都不得進入鐵門。能進到城堡的人,除了大老婆小老婆之外,隻有七歲以下的小男孩。
可以說,公孫瓚把自己囚禁起來了。這位曾以勇氣令諸侯聞風喪膽的梟雄,如今卻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有人會問,公孫瓚把自己鎖在城堡裏,如何發號施令,如何管理軍隊呢?公孫瓚有辦法。他麾下將吏若有事稟報,得先把文書、報告寫好,到城堡之下,城堡上放下一條繩子吊上去。他若要傳達什麼命令,就讓城堡裏的女人用嗓子喊。這些原本細聲細語的女人,最後居然練得一副女高音,喊聲可以傳到幾百步之外。
看上去公孫瓚此時多少有點精神失常了。
或者我們可以認為,他完全猜到了等待自己的命運是什麼。所以他要及時行樂,快活一天算一天,管他明日洪水滔天。
從躲進易縣的那天始,他不再有親信,連幾個鐵杆哥們也不見,更不用說其他賓客以及手下一幫謀臣武將。他隻想固守城池,苟延殘喘,不願帶兵出戰了。
對此,他自己是這樣解釋的:“我以前在塞外驅趕叛亂的胡人,在孟津掃蕩黃巾軍,當時還以為天下指日可定。今天看來,天下戰亂才剛剛開始,這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不如暫且休兵,努力耕作,以度過災年。兵法雲:百樓不攻。現在我修築碉堡樓群數十重,積貯穀物三百萬斛,足以坐待良機,等待時局出現變化。”
這種解釋無異於自欺欺人。
沒錯,時局是在變化。
隻是對手變得越來越強,而公孫瓚變得越來越弱。
在公孫瓚蝸居於易縣期間,袁紹越發壯大。
袁紹派麹義與鮮於輔聯合打敗公孫瓚,勢力席卷幽州。不久後,袁紹的兒子、青州刺史袁譚又大敗公孫瓚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田楷落荒而逃。袁譚乘勝攻入北海,把北海相孔融趕跑了。這樣,青州基本上落入袁紹之手。
鑒於袁紹勢力不斷膨脹,曹操一時還不敢對袁紹用兵,虛與委蛇,給他戴上“大將軍”的高帽,以示地位尊崇。隻是袁紹這個大將軍空有虛銜,卻無法染指朝廷事務。為了給袁紹一點補償,曹操又以朝廷的名義授予他“督四州軍事”的權力。所謂“四州”,指的是冀州、青州、幽州、並州。很顯然,幽州差不多成了袁紹的後花園。
不過,要消滅公孫瓚並非易事。
從建安元年到建安三年,袁紹年年進攻公孫瓚。易縣的防禦工事確實非常巧妙,溝塹縱橫,有大大小小堡壘數十個,聳立於高丘之上,可相互支援,要攻下來著實非常困難。袁紹曾經寫信給公孫瓚,勸他放棄抵抗,握手言和。這是因為袁紹明顯感覺到曹操的威脅在日益加大,倘若公孫瓚願意助他一臂之力,自己就如虎添翼了。
麵對袁紹的親筆信,公孫瓚冷笑道:“如今天下龍爭虎鬥,沒有哪個人能經年累月在易縣與我對峙,袁紹能奈我何!”要知道公孫瓚早就決定在這裏當縮頭烏龜,就算圍困幾年,他也不放在心上,何況這年頭天下局勢變化無常,袁紹四周都有敵人,他的軍隊哪能老待在易城呢?公孫瓚照樣心安理得地當他的城主,不理會袁紹。
確實,對袁紹來說,最大的對手是曹操,而不是公孫瓚。但倘若公孫瓚不歸順投降,袁紹也不可能安心與曹操開戰。因此,在與曹操決戰中原之前,必定要先搞定公孫瓚。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下半年,形勢對袁紹十分有利。
這時曹操正在發動討伐呂布的戰爭,袁紹不必顧慮後方遭到威脅,遂集中大軍,對易縣發動規模空前的進攻。
針對易縣防禦溝壘交錯縱橫的特點,袁紹製定了一個各個擊破的戰術。當外圍堡壘被袁術大軍包圍時,救援信如雪花一樣飛入公孫瓚的中央堡壘。公孫瓚拒絕出兵相援,他這樣說:“我若出兵相救,以後諸將領就不會拚命抵抗,隻會想著我去救援。”眼看一座座堡壘被攻陷,公孫瓚仍然不為所動。他堅信袁紹大軍支撐不了多久,隻要糧草不足或後方出現情況,袁紹就會灰溜溜地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