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的分析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可是他忽略了一點,自己對前方將士漠不關心,還有幾個人想為他死戰呢?
很快,袁紹對易縣南麵堡壘發動大舉進攻。守壘將士知道根本無法守住,也知道大帥公孫瓚根本不會相救,因此紛紛放棄抵抗,要麼逃跑,要麼投降。堅固的易縣外圍防線頓時間土崩瓦解。很快,袁紹的兵馬已殺到城下。
此時公孫瓚開始有點心慌,趕緊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將帥求援。我們前麵曾說過,袁紹在與公孫瓚休兵期間,曾大力清剿冀州一帶的農民軍勢力,黑山軍遭到重創,但並沒有被蕩清。聯合黑山軍,已經成為公孫瓚的唯一選擇。
公孫瓚畢竟身經百戰,值此危急關頭,他想了一個計劃:自己率精銳騎兵殺出城去,到西山與黑山軍會師,易守為攻,攻入袁紹的冀州,切斷袁紹兵團的退路。
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類似於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但長史關靖勸阻道:“如今將士們已經全無鬥誌,之所以還堅守城池,隻是因為全家老少都還在城中,城內還有將軍您主持大局。若是能堅守城池,隻要時間一長,袁紹可能就會自行退兵;將軍若出了城,沒有人坐鎮指揮,易城怕是很快就要陷落。”
公孫瓚與曹操不同,曹操部下能人雲集,就算曹操不在,其他人也有能力獨當一麵。比如說兗州事變,整個兗州隻剩三城,憑著荀彧、程昱等人,竟得以堅守。而公孫瓚麾下將領沒有一個能服眾的。所以關靖才說公孫瓚一走,易縣必失。
其實公孫瓚的計策是很高明的,這是化被動為主動,化防禦為進攻的手段,值得一試。就算易縣失守,等袁紹退兵後也能再收複回來。
在關靖的勸說下,公孫瓚沒了主見,隻能抱著賭一把的僥幸心理,賭袁紹退兵。如此一來,戰爭勝負的主動權,便操之於袁紹之手,而不是公孫瓚。
公孫瓚賭輸了。袁紹並沒有退兵的跡象,反倒進攻得更加凶猛,公孫瓚的處境越發不妙。由於久攻不下,袁紹想出一個新戰術:地道戰。他命令軍隊開挖地道,地道一直挖入城內,並架起木頭支撐,以防塌陷。對於袁紹這一秘密動作,公孫瓚一直未能察覺。
建安四年,隨著春天腳步的到來,公孫瓚終於看到了希望。
黑山軍被袁術擊敗後,其統帥張燕糾集殘部,沒幾年的時間又發展到了十萬人。說實話,張燕與公孫瓚並沒什麼交情,但是有利益交集,他們有共同的敵人袁紹,隻有聯合作戰,才可能遏製袁紹的勢力。
公孫瓚聞訊大喜,他寫了一封信給兒子公孫續,囑咐他帶著五千騎兵到北麵低窪地,點火為信,到時裏應外合,必定可大破袁紹。
眼看戰局就要出現轉機,意外卻又發生了。
公孫瓚派人秘密潛出城外,想把親筆信交給公孫續,但信使半途卻被袁軍巡邏部隊攔截。公孫瓚的秘密計劃完全泄露。袁紹將計就計,派出精銳部隊埋伏在北麵低窪地,點燃火把,引誘公孫瓚出戰。
看到北麵火光閃起,公孫瓚大喜,以為兒子領著黑山騎兵到了,當即點兵出城。豈料到了約定的地點,不僅沒看到兒子,反倒陷入袁軍的埋伏圈。公孫瓚拚死殺出重圍,逃回城中,隻是精銳部眾損失殆盡了。
對雙方來說,都到了千鈞一發的時刻。
倘若袁紹不能在黑山軍發動進攻前解決公孫瓚,可能就前功盡棄。這時,他事先挖掘的地道對戰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袁紹挖地道,並不是要通過地道把士兵送入城內,而是覷準公孫瓚的弱點。公孫瓚不是堆了一個十幾丈高的土丘並在上麵建城堡嗎?倘若掏空地基,城堡必定塌陷。
袁紹估摸著地道已挖掘到中央堡壘,遂下令放火把地道的支撐木架燒掉。這些支撐架一燒,薄薄的地表層如何受重?公孫瓚高聳的城堡霎時間轟然塌陷,城牆也塌了一角。袁軍趁機殺入城內。公孫瓚絕望了,為了不讓家人落入袁紹之手,他把妻兒、姐妹都絞死,然後放火自焚。
袁紹遠遠看到公孫瓚點火,催促士兵衝上台,一刀把他的人頭砍了下來。
這時有個人後悔了,他就是長史關靖。他歎了一口氣說:“要不是我阻止將軍出城攻打冀州,也不至如此。現在將軍死了,我也不能獨自偷生。”於是他策馬衝入袁紹軍中,力戰而死。
黑山軍一見公孫瓚覆滅了,當然卷鋪蓋走人。公孫瓚的兒子公孫續流落他方,死於匈奴人之手。曾經盛極一時的公孫瓚集團,就此灰飛煙滅。
曹操滅了呂布,袁紹滅了公孫瓚。
兩大梟雄各勝一場,但一山怎麼容二虎呢?袁紹與曹操矛盾的爆發,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