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手麵前死要麵子,就隻能活受罪(1 / 3)

曾經,袁紹還把曹操當作小老弟。

可沒想到,這小老弟爬得夠快的。

曹操政治生涯的轉折,在於迎獻帝於許都,一舉把持中央政權。對此,袁紹實在怪不得別人,沮授早就告訴他要及時迎奉天子,他偏不聽,以致失了先手。可是袁紹不認錯,他仍然擺出老大的架勢,曹操不能不給他麵子,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他。為了顯示自己是真正的大佬,袁紹給曹操寫信時,總是言辭傲慢,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曹操幾乎要沉不住氣了,他恨恨地對荀彧、郭嘉說:“我想打袁紹,可是我現在實力又不如他,怎麼辦?”

荀彧與郭嘉兩人用當年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故事,向曹操說明一個道理:項羽雖然強大,劉邦終究憑借謀略戰勝了他。如今盡管袁紹實力強大,下場也隻能跟項羽一樣,必然失敗。

兩人還羅列了袁紹必敗的十個因素與曹操必勝的十大因素,對比如下:

其一,袁紹講究排場,繁文縟節;曹操自然得體,毫不做作。

其二,袁紹無視朝廷,逆天行事;曹操尊奉天子,順天承命。

其三,袁紹政令鬆弛,難製其眾;曹操令行禁止,言出必行。

其四,袁紹外寬內忌,所任唯親;曹操用人不疑,唯才是舉。

其五,袁紹多謀少斷,錯失良機;曹操謀定後動,遊刃有餘。

其六,袁紹高談闊論,沽名釣譽;曹操待人真誠,推心置腹。

其七,袁紹小恩小惠,目光短淺;曹操恩披四海,所慮周全。

其八,袁紹臣下爭利,讒言禍亂;曹操禦人有方,罕有讒誣。

其九,袁紹是非不分,善惡不清;曹操是非分明,獎罰有度。

其十,袁紹虛張聲勢,不知兵要;曹操以少勝多,用兵如神。

聽了兩人如此肉麻的吹捧,曹操不禁笑道:“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

把袁紹貶得一無是處,把曹操捧得猶如神明,荀彧與郭嘉兩人的拍馬術也堪稱高明。說曹操的本領比袁紹大,不假。無論是治政、用人、用兵、謀略等方麵,他都勝過袁紹一大截。但我們必須說,袁紹也不是一無是處,雖然他的確是有許多小毛病,但若沒兩把刷子,何以能從區區一個渤海太守,一躍而成為當時最強的軍閥呢?他控製四州之地,相當於控製全國三分之一的地盤,這豈是吹牛能吹出來的呢?

當時曹操最擔心的一件事,是袁紹采取迂回包抄的戰略。說得詳細點,就是攻略關中,西麵聯合羌、胡,南麵聯合蜀漢,倘若如此,袁紹將一舉控製大半個中國,同時對曹操的勢力形成一個弧形大包圍圈。

對此,荀彧提出一個計謀,他說:“關中將帥林立,大大小小軍閥不下十幾個,各自為政。其中最強大的莫過於馬騰與韓遂。我們應該派人與之聯合,暫且把他們穩住,等到山東平定後,再對付他們不遲。”

派誰去呢?荀彧認為侍中兼尚書仆射鍾繇是個極有智謀的人,派他負責關西之事,必可高枕無憂。

曹操從諫如流,委任鍾繇為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並且給他便宜行事的特權。鍾繇果然不負所望,他到了長安,馬上寫信給馬騰、韓遂,分析利害,勸他們歸順朝廷。馬騰、韓遂都表示願服從朝廷,分別遣子入質。我們不管袁紹有沒有經略關中的野心,但無疑曹操已經搶先一步了。

盡管袁紹心裏仍然瞧不起曹操,但他已感覺到自己在政治上十分被動。因為曹操冷不防就以朝廷的名義給他下達詔書,居高臨下地批評其所作所為,顯然不懷好意。袁紹明知是曹操在搞鬼,可這是天子詔書,他又不能明著抗旨,故而內心極為窩火。

怎麼辦呢?

袁紹心裏琢磨,隻要天子離我近,我就能對朝廷施加影響。他便派人去遊說曹操,說許都低濕,不適合皇帝居住,洛陽又殘破不堪,不如遷都到鄄城。

鄄城地處兗州,是曹操控製的地盤,為什麼袁紹要提出這個遷都方案呢?顯然,袁紹有自己的小算盤。鄄城雖是曹操的地盤,但離冀州近,袁紹大軍可朝發夕至,到時就可憑恃武力增加在朝廷的話語權了。

袁紹的伎倆自然未能瞞過曹操。你袁紹想染指朝廷,門都沒有!這個遷都方案,最終不了了之。

其實袁紹手下還是有很多能人的,田豐就是其中之一。田豐力勸道:“遷都的計劃行不通,那就應該及早進攻許都,以武力手段奉迎天子。隻有這樣,才能利用皇帝的詔書,號令海內,這是上策。否則的話,遲早要敗亡的,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