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手麵前死要麵子,就隻能活受罪(2 / 3)

田豐說的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袁紹又拒絕了。

他為什麼要拒絕呢?

我想,可能還是因為袁紹死要麵子。當初沮授建議他奉迎天子,他就拒絕了,那時要接回天子是輕而易舉之事。如今想迎回天子,難度顯然要大得多。容易時不去做的事,反而在困難時去做,這不是要告訴天下人,自己當初是多麼蠢嗎?倘若袁紹能放下麵子,就會發現知錯而改,真的不算蠢,一錯再錯,才是真正的蠢。

田豐提出攻許都的建議時,曹操正在討伐張繡,如果袁紹發動突襲,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這麼好的機會,他又失掉了。後來曹操大舉進攻呂布,袁紹也沒去襲擊許都,而是北上進攻公孫瓚。說起來他真是非常矛盾的一個人,一方麵他對曹操利用皇帝詔令來打壓自己深感憤怒;另一方麵,他卻沒想去搶回皇帝,奪得政治話語權。

與此同時,曹操把持朝廷的政治優勢不斷顯現。

公孫瓚敗亡後,鮮於輔終於為主公劉虞報仇雪恥了,有個問題擺在他的麵前:是歸附袁紹呢,還是歸附朝廷?部將田豫說:“曹氏奉天子以令天下,遲早天下是要統一的,應該早日歸順朝廷。”鮮於輔同意其建議,遂向朝廷上表請求歸順。朝廷下旨,擢升鮮於輔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在此之前,朝廷曾授袁紹都督四州軍事,現在把幽州的一半交給鮮於輔,此舉無疑削弱了袁紹的實力。袁紹內心的不滿可想而知。

袁紹與曹操的決裂已成定局,點燃戰爭導火索的人,卻是袁紹的弟弟袁術。

袁術屬於那種“過把癮就死”的人,他坐上皇帝的寶座,心中自是得意。隻是仲家帝國凋零之迅速,遠遠超乎他的想象。先是孫策如斷線的風箏離他遠去,自立門戶了;後來呂布策反楊奉、韓暹,把他的精銳全打垮了;緊接著曹操又大加撻伐,殺了大將橋蕤。

本來袁術還是有機會的,倘若他拋棄前嫌,全力救援呂布,力拒曹操,尚可維持三方均勢之局麵。隻是性格決定命運,他從來都沒有曹操那麼廣闊的胸襟,想到呂布對他幹過的勾當,他選擇袖手旁觀。可是他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呂布一死,他更加孤立無援。也許是預感到自己的命運不可扭轉,他開始拋開家國大事,沉溺於酒色之中,天天山珍海味,飲酒作樂,後宮妻妾數百,個個綾羅綢緞。與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將士們挨餓受凍、府庫日漸空虛、百姓怨聲載道,這些袁術全不在乎,他依然今朝有酒今朝醉。

很快,首都壽春的儲備耗盡了,袁術混不下去了。要去哪呢?他想來想去,索性前去投靠部將陳簡、雷薄。可是仲家皇帝早已眾叛親離,陳簡、雷薄竟然將他拒之門外。不僅如此,連身邊的官員、衛兵,也走的走,逃的逃,袁術差不多成孤家寡人了。這時的袁術忽然懷念起呂布,這個家夥雖然反反複複,好歹是個可以利用的人,可是連這樣的人都死了,還有誰會對他伸出援手呢?

突然間,他腦海中閃過一人:袁紹!

在走投無路之時,袁術終於念起親情,雖然他與袁紹不是一個媽生的,但畢竟還有同一個爸。天地之大,除了哥哥袁紹之外,誰還會接納他呢?

兄弟倆鬥了這麼多年,袁紹會念這份親情嗎?親情不一定會念,但皇冠總會讓他心動吧。袁術派人到冀州見袁紹,轉告道:“漢室氣數已盡,袁氏當受命為天子,這在符瑞中顯示得明明白白。如今您據有四州之地,人口有一百萬戶,天命所歸,您應該接受天命並發揚光大。”為了與袁紹和解,袁術不惜放棄皇帝尊號,把皇冠獻給哥哥。

此時的袁紹正對曹操玩弄權術削其權柄而耿耿於懷,聽袁術這麼一說,免不得怦然心動,便令兒子袁譚率軍前去接應袁術。袁譚領命,率一支軍隊前往下邳迎接袁術。風聞消息的曹操派劉備、朱靈等人前往截擊,袁術手下已經沒幾個兵了,哪裏頂得住,無奈之下,隻得又退了回去。

想投奔部將也不成,想投奔袁紹也不成,袁術又灰溜溜地返回壽春。行到江亭時,眼看身邊的隨從越來越少,沒錢沒糧,他坐在連床草席都沒有的木板床上發呆,心裏空蕩蕩的。想當年他袁家聲勢何等顯赫,坐上皇位時何等威風,自己不是真龍天子嗎?怎麼淪落到這麼落魄的地步呢?連一張舒服的床也沒有,連做美夢都成為一種奢望。他越想越氣餒,又羞又憤,心力交瘁,竟然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