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死了,不是死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不是死在帳暖銷魂的龍床,而是死在一張硬邦邦的破床上。
袁術就這樣死了,隻比呂布、公孫瓚多活了幾個月。但這對他來說實屬幸運了,他若不病死,下場定然更加淒慘。袁術死後,傳國玉璽幾經輾轉,終於又回到漢朝皇帝手中。隻是玉璽回來了,權力並沒有一同回來。
在曹操的幹涉之下,袁紹沒能接回袁術,這件事再一次使兩人的裂痕擴大了。為了向曹操示威,袁紹也擺起架子,基本上不向朝廷進貢了。在他看來,向朝廷進貢等同於向曹操進貢,這個麵子他拉不下來。直到這個時候,袁紹仍然認為這年頭比拚的是拳頭,特別是自從袁術勸他稱帝,他就惦記上了:隻要我稱帝,曹操操縱的狗屁朝廷對我就一點作用也沒有了。
有人看出袁紹心念動了。
揣測主公的內心是一些人混飯吃的手段。袁紹手下的主簿耿包覷準上司的意圖,便秘密進言,勸袁紹順天應人,即位稱帝。
袁紹聽了十分歡喜。可是要如何稱帝呢,手下一幫文臣武將會認同嗎?袁紹在士人中有很高的名望,早年與清流黨來往密切,自己也沽名釣譽。這就冒出一個問題,你當年當上盟主,口口聲聲要勤王,現在董卓死了,皇帝回來了,你卻自己要當皇帝,豈非是自扇耳光嗎?
袁紹不敢像袁術那樣公然說自己想當皇帝,想來想去,他決定把耿包推到前台,試探一下部下的反應。於是袁紹召集部將們前來,說:“耿包說我應該順應天命,即位稱帝,大家怎麼看?”此話一出,部將們都憤怒了,紛紛說耿包實為大逆不道,應該要斬首以斷此妖妄之言。看來漢室統治四百年,忠於皇室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要在短時間內改變觀念,難度還是很大的。袁紹騎虎難下,一方麵他想步袁術後塵登基稱帝,以此來掙脫曹操對自己的壓製;另一方麵,他又不得不在諸將麵前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企圖,為此,他不惜把進勸者耿包斬首示眾。可憐耿包還自以為能揣測主公內心,結果一不小心斷送了自己的小命。
既然稱帝的企圖破滅,袁紹隻能用一個辦法扭轉政治上被動的局麵,就是以武力解決曹操。消滅公孫瓚之後,袁紹的軍力臻於鼎盛,不僅吞並公孫瓚的舊部,也得到烏桓人的支持。當時,烏桓王蹋頓、上穀大人難樓、遼東大人蘇仆延、右北平大人烏延等部落酋長紛紛接受袁紹的節製。
從兵力上看,袁紹比曹操要多,實際控製的地盤也更大。袁紹的地盤包括冀州、幽州、青州、並州,其中冀州與幽州都屬於大州;曹操實際控製的是兗州、豫州以及打敗呂布後得到的徐州,隻有三個州,且屬於中小州。
看上去袁紹有優勢,然而曹操的擴張速度要比袁紹快。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發動討伐眭固之戰。
眭固本是黑山軍將領,曹操初據東郡之時,就曾打敗過眭固的黑山軍。後來眭固投奔河內太守張楊,在曹操討伐呂布時,張楊起兵助呂布,為部將楊醜所殺。楊醜率張楊餘部歸附曹操,不料眭固倒戈一擊,殺死楊醜,轉而投靠袁紹,軍隊駐紮於射犬,成為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
呂布敗亡後,曹操轉而進攻眭固,他揮師進抵黃河,派大將史渙與堂弟曹仁渡河進攻眭固。眭固自知不是對手,便率一支軍隊北上,打算前去向袁紹求援。剛行至半途,眭固便遭史渙、曹仁截擊,斃命沙場,全軍覆沒。曹操趁機渡河進攻射犬,射犬守軍已是群龍無首,如何應敵?很快便繳械投降。
這次戰役規模不算很大,卻是曹、袁兩大軍事集團走向戰爭的開始。
在袁紹看來,曹操簡直欺人太甚。眭固已經歸附冀州,曹操還敢太歲頭上動刀,這是不給袁紹麵子。在此之前,袁紹與曹操雖明爭暗鬥,大體上是和平相處。曹操把持朝政,仍然忌憚袁紹,把大將軍頭銜讓給他。如今曹操消滅眭固,矛頭直接對準袁紹,軍事衝突已是不可避免了。
袁紹很快集結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十萬步兵與一萬騎兵,秣馬厲兵,擺出與曹操決戰的架勢。
一場大戰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