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院起火:捅向曹操後背的一刀(1 / 3)

正當曹操與袁紹在外交戰場上縱橫捭闔之時,一起宮廷政變正悄悄醞釀。

政變的策劃者是車騎將軍董承。

董承是護送漢獻帝東歸的大功臣,被朝廷授車騎將軍,位比“三公”,算是地位極高,他為什麼要政變呢?在東歸將領中,董承算得上對皇帝最為忠心,但是皇帝的處境並不比在長安時好多少,仍然是木偶一個,受到曹操的擺布利用。這究竟是誰的朝廷?是皇帝的漢室江山呢,還是曹操的天下呢?在董承眼中,曹操是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玩弄權術,脅迫皇帝,與李傕、郭汜之流無異。

更讓董承心慌的是,當初的護駕功臣,除了他之外,其他人全部死於非命。很顯然,總有一天曹操也會對他下手。與其如此,不如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鏟除曹操。然而曹操在朝廷中的勢力穩固如山,要如何鏟除呢?他想到一個人:豫州刺史劉備。

為什麼會是劉備呢?

首先,劉備有兵權。要發動政變,光殺死曹操是不夠的,還必須控製朝廷,倘若沒有一支軍隊的支持,政變隻是空談。其次,劉備與皇室沾親帶故。雖說他與皇帝的親戚關係遠得不能再遠,但好歹也是劉邦後代,在維護劉氏政權上,理應比其他人更加可靠。其三,曹操並不信任劉備。當初劉備被呂布逼得走投無路時投奔曹操,就有人說劉備這個人不能留,須斬草除根,不過曹操考慮到要收買人心,沒有對劉備下手。

為了說服劉備,董承自稱有漢獻帝的“衣帶詔”,敕令他誅殺曹操。究竟是否真的有“衣帶詔”呢?這個不好說,有可能是董承自己炮製出來的。劉備本來就無意長久待在曹操的屋簷之下,便積極與董承合謀,策劃政變。

曹操可能察覺到劉備的反常之舉,便請劉備喝酒以試探底細。幾杯酒下肚,曹操忽地以平靜的語氣說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這一句話,似乎是有意無意之間說出,其實曹操就是要看看劉備究竟會做何反應。

劉備正吃著東西,聽到曹操之語,內心一驚,第一反應就是:莫非政變的事已被曹操察知?這一驚之下,他手指發抖,筷子掉到地上,與此同時,一聲驚雷響徹天際。

劉備畢竟是當過黑老大的人,腦袋反應速度之快非常人能及。他立刻想到,若是曹操真的得知政變之事,就不可能在這裏請自己吃飯了,而一旦自己反應過度,表現出心虛,就會立刻被曹操看出破綻。電光火石間,他靈機一動,脫口而出:“聖人說‘迅雷風烈必變’,果然如此啊。”

“迅雷風烈必變”出自《論語》,說的是孔子遇到風雷時必動容變色,就是說對上天有一種敬畏。劉備畢竟跟名儒盧植學過幾天儒家學問的,腦袋裏及時跳出這麼一句話,算沒白交學費。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其一,把自己驚慌失措的失常表現歸結於“迅雷風烈”,連聖人孔子都不免變色,何況是我區區劉備呢?其二,暗示曹操說出的話如“迅雷風烈”,令人不能不懼。

劉備差點自亂陣腳,幸好關鍵時刻還是表現出鎮定與機智的一麵,總算把曹操給糊弄過去了。曹操雖對劉備起了疑心,但劉備應答得體,沒有露出破綻。

不過,自從煮酒論英雄後,劉備更加惶恐不安。許都是曹操的地盤,爪牙遍布,留在這裏遲早要出事,還是得想辦法離開才行。正好袁術欲北上投奔袁紹,曹操派遣劉備與將軍朱靈前往截擊。對劉備來說,這真是天賜良機。他馬上帶著自己的部眾出了許都,一路狂奔到下邳。

郭嘉、程昱、董昭等人聽說劉備跑了,大吃一驚,趕緊對曹操說:“絕對不可以放走劉備!”這時曹操幡然省悟,意識到自己可能被劉備的低姿態騙了,趕忙派快馬前去召回劉備。

對曹操的命令,劉備一笑置之:老子好不容易才逃出來,還能回去嗎?當初投靠曹操,是因為被呂布暗算,丟了徐州。如今呂布已死,我劉備又要殺回來啦。

劉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破下邳,斬殺朝廷委任的徐州刺史車胄,此舉宣布了與曹操的決裂。劉備留下猛將關羽鎮守下邳,自己占據小沛,二人互為掎角之勢。徐州百姓對當年曹操搞的大屠殺仍心有餘悸,風聞劉備殺回來,許多郡縣發起兵變,把朝廷派來的官員趕跑,歸附劉備。東海郡變民武裝頭目昌豨率部來降,劉備趁機招兵買馬,把兵力擴充到數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