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東征,曹操三戰三勝,劉備毫無還手之力。
曹操攻略沛、邳之際,袁紹麾下重要謀士田豐提議出兵,他說:“曹操與劉備打得不可開交,倘若出兵抄截曹軍後路,定可一戰而勝。”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袁紹手下並非沒有謀臣勇將,可是袁紹最大的弱點就是決斷力不夠,遇事遲疑。他居然找了一個弱智的借口拒絕田豐的建議,說自己的小兒子生病,不能出兵。這可把田豐氣得七竅生煙,他持著手杖狠狠地往地上砸幾下,痛心疾首道:“唉,這麼好的機會,居然因為小兒子生病就放棄,太可惜了!”
劉備三戰三敗後,在徐州混不下去了,隻得逃到青州,打算投奔袁紹。青州刺史袁譚不敢怠慢,當即護送劉備前往鄴城。袁紹聞訊大喜,親自出鄴城二百裏,為劉備接風洗塵。在此之前,袁紹想聯合張繡,不料張繡卻投降曹操;想聯合劉表,劉表卻按兵不動。這兩件事,讓袁紹大丟麵子,如今劉備來降,袁紹終於臉上有光了。
掙了一個麵子,卻錯失進攻的最佳時機。
袁紹終究不是平定天下的英雄人物。
劉備有英雄之誌,奈何命途多舛,隻能又一次寄人籬下,每思及此不免長籲短歎。唯一讓他高興的是,離別七年之久的趙雲又回來了。這七年時間趙雲都幹了些什麼,史載不詳。可以肯定的是,他仍留心時局,觀察政治動向。趙雲以“忠義”聞名,對曹操架空皇帝、獨攬大權當然極其不滿,視其為國賊。而劉備與董承合謀鏟除曹操,事雖不成,忠心可鑒。在趙雲看來,劉備乃是朝廷忠臣,故而在劉備最落魄、最困難之時,毅然回歸其麾下。劉備也很會做人,對朋友沒得說,沒有一點架子,甚至與趙雲同睡一張床。他心裏明白,袁紹也是靠不住的,便未雨綢繆,吩咐趙雲暗中招募數百士兵,假稱是被打散的餘部,悄悄拓展自己的力量。
東征劉備,對曹操來說是一大賭局,不過他賭贏了。
曹操回到官渡,這時袁紹才擺開進攻的架勢。
難道袁紹是在效仿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嗎?非得對手排好兵、布好陣才開戰。文明固然是文明,隻是“兵者,詭道也”,你要按牌理出牌,就失去先發製人的優勢了。
田豐又一次進言:“曹操已擊破劉備,及時回防,許都不再空虛。況且曹操善於用兵,變化無窮,軍隊數量雖然不多,卻不可輕視。於今之計,上策是與他打持久戰,將軍據有山河之險,擁有四州之眾,外與英雄豪傑結盟,內則修農備戰,然後挑選精銳之卒,組成奇兵,不停地出擊其薄弱之處,騷擾河南。敵人救援左邊就攻其右邊,敵人救援右邊就攻其左邊,讓他們疲於奔命,百姓不得安居樂業。這樣,我不必勞師遠征就足以拖垮敵人,用不了三年時間,可不戰而勝。”
這一番話是針對袁紹的弱點而提出的合理戰略。田豐知道袁紹有許多缺點,若一味與曹操決戰,沒有必勝的把握,不如揚長避短,打一場持久戰,以疲敵戰術而取勝。春秋後期伍子胥、孫武等人,正是以這種戰術拖垮楚國,最後取得偉大勝利的。
然而田豐的努力隻是白搭,因為袁紹本就是剛愎自用之人,自以為老子智慧天下第一,有謀臣卻不能用。有一句話說得好:“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袁紹不懂得善待別人,因此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隻是這一回,田豐豁出去了。他拚命勸諫,袁紹聽得耳朵生繭,著實不耐煩,索性以擾亂軍心之罪,把田豐逮捕,帶上刑具關入監獄。如此一來,其他人都不敢吭聲了。還有一個人對袁紹的一意孤行也大失所望,這個人就是沮授。
大軍出征前,沮授把宗族親戚召集過來,將自己所有家產都分給他們,然後以一種淒悲的語氣歎道:“有權勢的時候威風凜凜,沒權勢的時候自身難保,真是可悲啊。”
他的弟弟沮宗十分納悶地說:“曹操的兵馬遠不如我們,您為什麼害怕呢?”
沮授答道:“曹操英明睿智,又挾天子以為資本;我們雖然打敗公孫瓚,然而士卒已是疲憊不堪,加上主公驕矜,將領傲慢,此役我軍必敗無疑。”說完,沮授眼中流露出悵惘。以他的智慧,早就洞悉棋局,可他為什麼不飄然離去呢?或許,這就是一種責任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