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決戰拉開序幕(1 / 3)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發布討伐曹操的檄文,告示諸州郡,曆數曹操的滔天罪行,大兵壓境,駐屯黎陽。

在戰略上,袁紹屬於進攻一方,擁有十萬精兵,而曹操則是防禦一方。與袁紹相比,曹操的軍隊並不多,隻有數萬人。

曹操發展多年,軍隊數量卻不多,這與他的精兵策略有關。

在那個戰亂時代,要拚湊一支軍隊並非難事,如荊州劉表便擁兵十萬,劉備逃出許都後,很快也擴充到數萬人。數量並不能說明什麼,如同黃巾軍一樣,動輒數十萬,卻沒有什麼戰鬥力。曹操寧可把人力用於農業生產,也不願拚湊烏合之眾,因為軍隊人數越多,吃糧餉的人也就越多。

這種精兵策略有優點,也有風險。一旦與強敵開戰,便麵臨兵力不足的風險。譬如曹操以前的老巢鄄城,守軍隻有七百人。曹操憂心忡忡,打算加派一支兩千人的部隊入防。守衛鄄城的程昱拒絕了,他向曹操上言道:“袁紹擁兵十萬,自以為所向無前,他若見我的兵力稀少,就會忽視我的存在,不會前來攻打。倘若派兵增援,袁紹必定要來進攻,到時城池必被攻陷。因此,增兵一點好處也沒有,希望主公別擔心。”

程昱能做出這樣的分析,是因為他看清了袁紹的戰略企圖。袁紹與曹操並不是要爭地盤,而是要爭奪朝廷的控製權。鄄城地處兗州,並非袁紹的戰略重點,屬於可攻可不攻的城池。若鄄城兵少,根本不能威脅袁紹,反倒是安全的,倘若增兵了,袁紹就非得拔除這個潛在的威脅。如果袁紹真的率十萬大軍前來,兩千人與七百人的守軍是一樣的,都不可能抵擋得住。

在這裏,我們不能不為程昱的膽略所折服。分析判斷是一回事,風險總是巨大的,一旦誤判,程昱的腦袋立馬要搬家。因此,程昱的主張不僅需要智謀,也需要超凡的勇氣。後來袁紹打探到鄄城守備空虛,果然置之不理,鄄城因弱而得以保全。曹操曾在賈詡麵前稱讚道:“程昱的勇敢,要超過孟賁、夏育(古代著名的勇士)。”

白馬之戰拉開了中原大戰的序幕。

袁紹進攻的首個目標是東郡,他派大將顏良率兵進抵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對峙。在沮授看來,顏良有勇無謀,不適合打頭陣,他勸阻袁紹說:“顏良心胸狹隘,雖然驍勇,卻不能獨當一麵。”袁紹不理會沮授,依然我行我素。

曹操欲救援劉延,荀攸獻策道:“敵眾我寡,難以克敵製勝,必須要分散敵人的兵力才行。主公可率軍先行抵達延津渡口,做出要渡河攻擊袁紹後方的樣子,袁紹必定分兵西進。我們便可趁此機會掩襲白馬,攻其不備,顏良可手到擒來。”與袁紹相反,曹操從諫如流,依荀攸之計而行。

袁紹偵察到曹軍正在延津渡河,果然分兵前往阻擊。成功調動敵人後,曹操虛晃一槍,以輕兵疾進,直插白馬。在距離白馬十餘裏時,顏良得悉曹操主力前來,大驚失色,趕忙列陣迎敵。曹操派出兩員猛將出擊,這兩人一個是張遼,一個是關羽。

張遼原是呂布手下悍將,呂布死後遂投降曹操;關羽是在下邳之戰中被俘的,曹操惜其勇武,不忍心誅殺,希望收為己用。關羽因此得以不死,暫且寄其籬下。曹操頗有籠絡人的手段,為了顯示自己用人不疑,他大膽使用張遼、關羽為先鋒。應該說,曹操是冒了一定的風險。如今劉備是袁紹的座上客,讓關羽領兵去打袁紹,萬一他臨陣倒戈怎麼辦?曹操敢這樣做,在於他了解關羽,關羽最重信義,信義高於生命。曹操對關羽有不殺之恩,有知遇之恩,關羽怎麼會臨陣倒戈、恩將仇報呢?

果不其然,關羽非沒有臨陣倒戈,反倒以漂亮一擊報答曹操的不殺之恩。白馬戰場,關羽勇冠三軍,如戰神降臨。當時他橫刀立馬,遠遠望見敵方陣營中旌旗飄飄,中央有華麗的戰車,車上還撐著傘蓋,料知是主將顏良,便策馬前奔,衝殺過去。就憑他一個人敢獨闖敵陣,這種勇氣,實不輸給任何一位春秋戰國時的武士。隻見他手持長刀,策馬直踏敵陣,左劈右砍,如入無人之境,擋之者死,袁軍大駭。轉眼之間,他竟一鼓作氣衝到顏良跟前,顏良哪裏是武聖的對手,關公大刀砍下,顏良的腦袋就如同皮球一樣,在地上亂滾了。

我們常用“於萬軍之中取上將軍首級”來褒獎一個人的勇氣,而對武聖關公來說,他真真實實是在千軍萬馬之中,把敵方主將給砍了。

主將一死,袁軍大亂,紛紛鼠竄而逃。關羽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就解了白馬之圍,讓袁紹損兵折將,遭到重創——無怪乎後人會對關羽的神勇大為拜服,對其加以各種神化。

此役之後,曹操考慮到袁紹很快又會卷土重來,便下令讓這一帶的民眾統統沿著黃河向西遷移。

心高氣傲的袁紹遭到當頭一棒,惱羞成怒,馬上下令大軍出發,渡過黃河,欲與曹操一決死戰。

沮授又一次勸阻道:“勝負變化之局勢,不可不詳加考察。依我之見,應該駐兵於延津渡口,並分派一部分兵力進攻官渡。倘若攻克官渡,大軍再渡河南下也為時不晚。若是早早南下,假使戰敗,就沒有退路了。”

袁紹打心眼裏不喜歡沮授,因為他的預言每每會成現實,豈非反襯自己的無能嗎?袁紹不信這個邪,自從被董卓逼出洛陽,他白手起家,如今據有四州之境,雄視天下,業績都擺在那裏,足以證明自己乃是英明領袖。沮授的話,袁紹一句也聽不進去,他要讓沮授瞧瞧他的本領,於是下令全軍南渡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