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決戰拉開序幕(3 / 3)

盡管曹操大力發展經濟,仍不免捉襟見肘,隻得增加賦稅。史書上是這樣說的:“時操製新科,下州郡,頗增嚴峻,而調綿絹方急。”各種苛捐雜稅,令老百姓大為不滿。這也是袁紹一起兵,諸州郡就紛紛叛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片背叛朝廷的浪潮中,陽安郡卻巋然不動。陽安都尉李通並沒有隨大流,仍然高舉朝廷之旗幟。袁紹派人前往勸降,欲收買並委任他為征南將軍;非但是袁紹,荊州牧劉表也想蹚這渾水,同樣派人遊說李通,想與之結盟。對此,李通統統拒絕了。有人勸李通說,如今袁紹強大,應該歸附他。李通大怒,按劍斥道:“曹公英明蓋世,必定能一統天下,袁紹雖強,也隻是當俘虜的命。我寧死也不會背叛的。”

盡管李通對朝廷忠心耿耿,拒絕叛變,可是苛捐雜稅著實令民眾心生怨氣。李通手下的朗陵縣令趙儼寫了一封信給尚書令荀彧,強烈要求朝廷減輕賦稅。荀彧把此意見轉達給曹操,曹操為了穩住陽安郡,下令把征收的綿絹歸還百姓,是以百姓心安。這一政策十分重要,李通陸續打敗地方反叛武裝,平定淮、汝之地,對穩定曹操大後方起到重要作用。

仍有一個人令曹操十分不安,此人便是劉備。

劉備率一支軍隊支援叛軍,在汝、穎之間縱橫出沒,許都以南的郡守寢食不安。袁紹的主力部隊施壓於前,劉備的遊擊隊襲擊於後,確實令曹操頭疼。

要不要分兵出擊劉備呢?有些將領認為兵力本就不如袁紹,若分兵攻打劉備,不能速戰速決,則形勢將十分不妙。曹仁卻說:“劉備指揮的是袁紹的軍隊,還未能磨合,現在攻打他,可一舉擊破。”曹操覺得有理,便把精銳騎兵部隊交給曹仁,曹仁果然馬到成功,一舉擊破劉備,收複叛亂諸縣。

劉備是有大誌向的人,夾在曹、袁之間小打小鬧,未免屈才。敗回袁軍大本營後,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出路。袁紹非真英雄,劉備豈能看不出來?投靠他隻是形勢所迫,要是這樣纏鬥下去,自己非拚光血本不可。最好的辦法,是離開袁紹,另謀出路。於是劉備找了個理由,遊說袁紹,表示自己願意前往荊州,說服劉表共同討伐曹操。袁紹深以為然,便把劉備的舊部交還他指揮,讓他再次南下。劉備又一次挺進汝南,與一支由龔都領導的變民武裝會合,人數也隻有幾千人。曹操得悉劉備再略汝南,派部將蔡陽截擊,然而蔡陽一戰便被斬殺。

這邊劉備腳底抹油溜了,那邊袁紹集團內部還在為戰略選擇而爭議不休。

咄咄逼人的袁紹挺進到陽武,被解除兵權的沮授又一次進言:“我軍人數雖多,但戰鬥力不及曹軍。然而曹軍糧食少,且軍資儲備不及我軍,他們利於速戰速決,而我則利於持久作戰。應該要采取持久戰原則,假以時日,曹軍必被拖垮。”

盡管曹操推行屯田政策,取得巨大成效,然而一方麵所轄郡縣紛紛叛變,另一方麵為了安撫民心,不得不減輕賦稅,這便使得曹軍的糧食問題日益突出。

對於沮授的提議,袁紹一如既往地嗤之以鼻,不接受。他不僅想贏得戰爭,而且想贏得酣暢淋漓。

袁軍繼續向前推進到官渡,以沙丘為依托,連營數十裏。針對袁軍的軍事部署,曹操同樣把軍隊一字排開,防禦線向兩側拓展,與袁軍對峙。

曹軍率先出擊,進攻袁軍營地,無功而返。於是曹操下令堅壁清野,不再主動出擊,以保全實力。

袁紹則使用塔樓戰術。他下令士兵堆起土山,修築塔樓,居高臨下以密集箭雨攻擊曹營。曹軍大吃苦頭,連在營內行走都得用大盾牌掩護。但是這種塔樓箭攻的戰術很快就失效了,曹操火速派工匠大造霹靂車。所謂的霹靂車就是投石車,投出的巨石把袁紹搭起的塔樓一一摧毀。

一計不成,袁紹再施一計,改用地道戰術。地道戰乃是袁軍所擅長的,當初袁紹擊破公孫瓚之役,便是采用地道戰術,這種戰術隱蔽性強,往往有出奇製勝的效果。但是曹操乃是一代名將,豈能讓袁紹鑽空子呢?作為反製手段,他命人在兵營內挖掘既寬且深的長溝,袁軍隻要挖到這裏就暴露了,即使從地洞中爬出來,也難爬上溝塹,隻能成為曹軍的射殺目標。

幾度交鋒下來,袁紹絲毫沒有占到便宜。

然而對曹操來說,比袁軍進攻更糟糕的問題是糧食開始緊張了。一方麵袁軍攻勢如潮,一方麵糧食不足,曹操深以為患,他寫信給留守許都的荀彧,商討撤軍回許都的計劃。曹操的想法是,以撤軍手段調動敵人,誘敵深入,再尋機殲敵。

很快,荀彧回信,明確反對退兵,他寫道:“袁紹重兵都集結於官渡,擺開架勢欲一決勝負。您以弱當強,如果不能取勝,勢必會被敵人所製,現在可以說是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時刻。袁紹這個人,能招羅人才卻不能用,而主公英明神武,輔佐天子,名正言順,誰人可以抵擋呢?”荀彧又舉了秦末戰爭的例子,當年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相持於滎陽、成皋一線,雙方糧食都極度緊缺,但誰也不肯撤兵,因為一旦撤軍,形勢就失控了。接著他說:“您的兵力隻有袁紹的十分之一,卻能堅守半年之久,令袁紹無法深入。現在已經到了轉折點,隻要堅持,戰局一定會有變化的,這是出奇製勝的良機,不可放棄。”

與袁紹的剛愎自用不同,曹操總能從諫如流,看了荀彧的信後,他決定堅守,等待戰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