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潰敗:能完美避開所有正確選項,也是一種天賦(1 / 3)

戰爭進入沉悶的相持階段。

對雙方來說,誰的糧食有保障,就有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曹操抓緊時間從各地運糧以支援前線。他知道征集運輸殊為不易,當押送部隊終於把糧食送來時,他安慰道:“再過十五天,必定擊破袁紹,以後就用不著再勞累你們了。”

憑什麼能打敗袁紹呢?

關鍵還是在糧食戰。

取勝之道,在於破襲敵人的輜重。袁紹軍隊既多,所需要的糧食也更多。當曹操偵察到袁紹有一支數千輛車的運糧隊正趕往官渡時,荀攸獻策道:“袁紹的運糧車就要到了,押運的將領韓猛是個勇敢卻輕率的家夥,可一舉擊破。”

曹操點點頭,問道:“要派誰去好呢?”

荀攸推薦了徐晃。

曹操便派徐晃與史渙率部邀擊韓猛的輜重車隊,韓猛落荒而逃,數千輛輜重車以及車上的糧食,被一把火燒個精光。

這次偷襲,令袁軍糧草損失慘重。袁紹吸取經驗教訓,不久後又收羅了一批糧食,裝上車送往前線,他特地派大將淳於瓊率一萬人馬押送。這次運糧輜重車足足有一萬輛之多,為了決戰,袁紹把老本都押上了。車子一多,行進速度就會緩慢,行至距袁紹大本營四十裏處,已是人疲馬困。淳於瓊下令安營紮寨,打算休息一天,第二天再運抵前線。

可是誰能料到,就隻差這四十裏的距離,就隻差這一天,袁紹的命運卻發生了轉折。

沮授深知曹操用兵有方,他對糧食安全憂心忡忡,便提議道:“應該派蔣奇率兵前去接應運糧車隊,在淳於瓊周圍巡邏警戒,以防曹操偷襲。”可是袁紹又不聽。對袁紹來說,這並非難事,四十裏距離並不遠,派支軍隊去接應,很快就能趕到。他為什麼要拒絕呢?還是那個原因,你沮授說的,我就是不聽。

更糟糕的是,值此關鍵時刻,袁紹麾下重要謀士許攸竟然叛變,投奔曹操。

許攸叛變,緣於兩件事:其一,他向袁紹獻策,袁紹不采納。許攸指出,曹操兵力少,幾乎把所有兵力都押在前線,許都空虛,若能派出一支輕裝部隊,奔襲許都,必可一鼓而下。隻要許都攻下,以天子的名義討伐曹操,曹操在劫難逃。讓人揪心的是,袁紹同樣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他這樣答道:“我一定要先抓住曹操。”許攸與沮授、田豐不同,不是逆來順受的人,袁紹居然無視他的良策,令他十分不滿。其二,就在許攸滿腹牢騷時,傳來其家屬被逮捕的消息。史書上說“攸家犯法”,究竟犯什麼法,沒有明說,我估計與貪汙有關。審配把許攸家屬抓起來,投入監獄。許攸勃然大怒,遂偷偷逃了出去,前往投奔曹操。

當時曹操正坐在大帳內,忽聞許攸來降,他大喜過望,沒來得及穿鞋子,就赤著腳出來迎接,並拊掌笑道:“您遠道而來,我就知道大事可成了。”遂引為上賓,置酒款待。許攸入座後,便問了一句:“袁軍兵盛,不知您怎麼對付他?現在還有多少糧草呢?”

曹操答道:“糧草尚可支持一年。”

許攸白了曹操一眼,道:“胡說八道,再說一次。”

曹操幹笑兩聲,又道:“其實隻能支撐半年。”

許攸怫然道:“足下難道不想擊破袁氏嗎?為什麼不實話實說?”

曹操有點尷尬,勉強自我解嘲說:“我隻是跟您開玩笑的。實話告訴你吧,其實隻能支撐一個月,不知該如何是好?”

許攸拱手道:“明公孤軍作戰,外無援兵,內無糧穀,已是危險到極點。袁紹有輜重車一萬餘輛,現在正停於故市、烏巢之間,守衛的軍隊戒備不嚴。倘若派出輕裝部隊出其不意偷襲,焚毀輜重,不用三天的時間,袁紹不戰自敗。”

這個情報對曹操太重要了,他聽罷大喜。鑒於此役的重要性,曹操決定親自出馬,他留下曹洪、荀攸守衛大本營,自己連夜帶上精銳步騎兵五千人,掛起袁軍的旗幟,走小路直奔烏巢。

為了達到偷襲的目的,曹操下令所有馬匹的嘴裏都銜著木枝,用繩子係住,以免發出長嘶聲。每個士兵都要攜帶一束柴薪,用於焚燒敵糧。不過這裏是袁紹的控製區,設有一些關卡,當遇到盤問時,曹操便吩咐人這樣說:“袁公唯恐曹操抄掠後軍,故而派兵前往增援。”理由十分正當。說來這些袁軍士兵也不夠盡責,他們也不想想,若是前去增援,帶這麼多木柴幹什麼?他們稀裏糊塗就把曹軍給放過去了。

蒙混過關後,曹操馬不停蹄地直奔烏巢。值此深夜,袁軍雖有一萬多人,多數已入了夢鄉,值勤的士兵也昏昏欲睡。這時忽然來了一隊兵馬,待到了眼前,借著火光看到懸掛著的袁氏旗號,袁軍還以為是援兵到來。豈料曹軍突然向兩翼展開,包圍敵營,四處放火,袁營大亂。

袁軍押糧總司令淳於瓊不曉得來了多少敵人,隻得固守不出,一直挨到天明。日出東方,已經可以探清敵人底細了。淳於瓊一看,敵方人數不多,隻有幾千人,而自己有一萬人,敵寡我眾,何懼之有?他率軍出轅門,列陣與曹操決戰。曹操不等他排好陣形,就揮師一擁而上,淳於瓊首戰敗績,逃回營內固守。然而曹操得勢不饒人,猛攻敵營,此役他隻能勝不能敗,必須速戰速決,不能拖泥帶水。

烏巢距袁軍大本營隻不過四十裏,袁紹很快就獲知曹操偷襲的消息。然而,他卻錯誤地把此判斷為一個好消息,他麵露喜色,對兒子袁譚說:“就算曹操打敗淳於瓊,隻要我攻破其兵營,他就沒有退路了。”

其實袁紹的智慧並不高,卻總認為自己神機妙算,人有時很難認清自己,總相信隻有自己才能洞悉全局。在袁紹看來,淳於瓊有一萬人馬,相比曹操還占有優勢,此時正好借曹操不在兵營之機,直搗其穴,這才是高明之舉。他馬上令部將高覽、張郃率部進攻曹操大營。

張郃接到命令,驚愕得張大了嘴。十萬大軍,糧食就是命根子,如今曹操調動精銳部隊,親自出馬,足以見其誌在必奪的決心。袁紹非但不出動大軍馳援淳於瓊,反而要把兵力用於攻打曹營,豈非南轅北轍嗎?他趕緊對袁紹說:“曹操自率精兵前往,誌在攻破淳於瓊,若淳於瓊敗亡,大事去矣,請主公先救淳於瓊。”

這時郭圖站出來,駁斥張郃,力主全力進攻曹操大營。張郃聲淚俱下道:“曹操大營固若金湯,肯定攻不下來。倘若淳於瓊被擒,我們就要全部成為曹操的俘虜了。”

在張郃的強諫下,袁紹對計劃稍做改動,派一支小部隊前去救援淳於瓊,而以主力部隊猛攻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