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潰敗:能完美避開所有正確選項,也是一種天賦(2 / 3)

果然不出張郃所料。曹操與袁紹對峙既久,在防禦上無懈可擊,有深溝寬塹以阻敵,有霹靂車為遠程武器。留守大本營的荀攸謀略過人,曹仁英勇善戰,袁軍根本沒能占便宜,雖發動一波接一波的進攻,曹營仍堅不可摧。

與此同時,袁紹派出的一支輕裝騎兵馳援烏巢。

烏巢之戰,乃是曹袁戰爭的關鍵之役。曹操看清了這點,而袁紹卻沒看到。盡管袁紹派出騎兵相助,但人數太少了,無法取得扭轉戰局的作用。

援兵抵達烏巢時,曹操正對淳於瓊大營發動猛攻,淳於瓊眼看就要招架不住,突然看到援兵到來,心中一喜。這時曹操部將遠遠望見袁紹騎兵出現,便說:“敵人的援兵近了,請分出一部分兵力阻擊。”曹操置之不理,答道:“等敵人到了身後再說。”曹軍上下都明白,此役若不勝,勢必麵臨覆沒的危險,故而均殊死搏戰。

袁紹援兵兵力不夠,無法分擔淳於瓊的壓力。曹軍終於攻破敵營,淳於瓊戰死,一萬車糧食被放火燒光,還有千餘人被俘虜。曹操並不是人道主義者,他把俘虜的鼻子割下來,把俘獲的牛馬唇舌割下來,然後放了回去。袁軍看到後,無不膽裂心驚。

兩次偷襲糧食得手,袁紹完蛋了。

試想,一支數萬人的大軍,若沒有糧食吃,談什麼打仗呢?

更要命的是,袁紹內部再起內訌。

偷襲曹營失手後,力主進攻的郭圖不免十分尷尬,可是他不是自我檢討,而是把失利的原因歸於張郃、高覽兩位前線將領。郭圖在袁紹麵前進讒道:“張郃聽說失敗的消息,麵有喜色。”張郃本來對袁紹、郭圖未能聽自己的勸諫就十分不滿,如今得悉郭圖陷害自己,更加憤怒。他與高覽商量,袁紹就是個庸俗之輩罷了,索性反了,投靠曹操去。兩人把攻城器械全燒掉,率部到曹軍營前請求歸降。此時曹操尚未返回,曹仁擔心這是敵人詐降的伎倆,不敢開門受降。荀攸說:“袁紹不聽張郃的計謀,他一怒之下才前來投降,你還懷疑什麼呢?”於是曹仁打開轅門納降。

許攸投降,淳於瓊敗亡,一萬車糧食物資被焚,張郃、高覽倒戈——這一係列事件,令袁軍上下無不震恐。誰都明白,這場戰爭,他們已經失敗了。再撐下去,隻有一個宿命:死亡。此時不逃,更待何時?霎時間,袁紹軍營亂成一片,士兵們競相奔走逃命。

前一天,袁紹還氣定神閑。

轉眼間,他已經無法控製士卒的潰敗了。

眼看數萬大軍土崩瓦解,除了逃命,他還能怎麼樣呢?

善於把握戰機的曹操大舉出擊,袁紹帶著兒子袁譚及八百騎兵,沒命地向北鼠竄,渡過黃河,逃之夭夭。曹操一直追到黃河岸邊,已是追不上了。

想當初袁紹渡河南征時,十萬精兵,旌旗獵獵,何其壯哉。沮授曾勸袁紹勿全軍渡河深入,否則一旦不利,將沒有退路。不幸一語成讖,十萬之眾灰飛煙滅,隻在荒野中多了幾萬具屍骨。

袁紹逃跑後,其麾下部隊共有七萬餘人投降或被俘,這些人全部被曹操坑殺,這也是曹操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他為什麼要坑殺這些降卒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沒有足夠的糧食。曹軍的糧食本來就不足,而袁紹的兩批共計一萬多車的糧食也焚毀殆盡,這七萬名俘虜要吃什麼?第二,倘若七萬俘虜沒有飯吃,勢必會造反,曹操自己的部隊數量比俘虜還要少,留著這些人,必是後患。第三,這些俘虜都是訓練有素的士兵,若放他們回去,無異於放虎歸山。

權衡利害之下,“寧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想法自然出現在曹操腦海中,坑殺是一了百了、最直截了當的解決辦法。對精於心理戰的曹操來說,坑殺還能起到震懾敵方的作用,袁紹從此要心膽俱寒,而他的士兵,焉能有頑抗的意誌呢?

再來說說沮授的結局。

沮授是袁紹麾下最有才華的謀士之一,可惜他的奇謀妙策,袁紹一條都聽不進去。袁紹在逃跑時,顯然把這個討厭的人忽略了。沮授沒能逃脫被俘的下場,當他被抓獲時,他強調道:“我沮授不是投降,而是被俘虜的。”

失敗,也得留下尊嚴。

曹操對沮授不陌生,兩人有過交往,算是老相識。擅長演戲的曹操又要演戲了,他親自出門迎接老朋友,笑眯眯地說:“我們天各一方,以致不能相見,不曾想今日你被我活捉了。”這句話,不免有一種自得神情。他想看到對手臣服在其腳下,搖尾乞憐,說些“英明神武”之類的恭維話。

沮授淡淡地說:“袁紹失策,自取敗亡。我的才智無用武之地,被你活捉,也是情理之中。”語氣平靜、從容,隻是眼睛裏流露出些許傷感。他能不憂傷感懷嗎?打從南征始,他便對這場戰爭不抱有太高的期望,袁紹的戰略根本是錯的,戰術更是一塌糊塗。如此打仗,豈有不敗之理?

這種憂傷被曹操看在眼中。對於普通降卒,曹操是劊子手,是殺人機器,但有一類人曹操不輕易殺,這便是謀士。謀士是一群智慧高超的人,英明的領袖未必就是智商最高的人,但他能把智商最高的人聚集在自己的身邊,用他們的智慧武裝自己。漢高祖劉邦是這樣的領袖,曹操同樣是這樣的領袖。他對沮授敞開大門歡迎:“既然袁紹都不用你的謀略,不如跟我聯手,以你我之力,必能平定四方之亂。”

不錯,曹操是個好領導,但不是所有的智者都願意跟隨他。陳宮不願意,沮授也不願意。沮授的答複是:“叔父、母弟的性命,操在袁紹手中,您還是早點殺了我,讓我解脫吧。”曹操殺了七萬人,卻不殺沮授,非但不殺,還赦免了他,推為貴賓。如此看來,沮授該知足了吧?可是他偏偏要往火坑裏跳,不好好當嘉賓,整天想著逃跑,最後曹操發現他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沒有價值的人,還留著做什麼呢?就這樣,沮授最後還是被曹操所殺。

以我的看法,沮授是故意尋死的。憑他的聰明才智,難道看不出來袁紹已經大勢去矣?他之所以還想方設法地要逃回去,是因為怕危及自己的家族——袁紹若知他投降,必定要滅其族。在沮授出征前,他把家產分給了族人,可見他的家族觀念很強,若是他一死,就一了百了。我想,他的逃跑隻是在逼曹操殺他,他死了,家族保全了。這是一個超級謀士最後的一次深謀遠慮。

官渡之戰讓袁紹元氣大傷。

這場戰爭從建安五年二月至十月,共曆時九個月。袁紹投入的兵力是十萬人,曹操投入的兵力大約是兩萬人,最後強大的袁軍幾乎全軍覆沒,僅是被坑殺者便超過七萬人。這種結局,可謂意料之外,卻又屬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