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誰是中國水稻業的先驅者(3 / 3)

在林芳仕的心目中,科研就是他的生命,沒有了科研,他的生活便無法繼續下去。為了科研,他可以付出一切。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所以他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試驗當中,研究出一個個高科技成果,使他的人生顯得充實而又豐滿。

3.淡泊名利,心係百姓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會被名利所牽絆,甚至為名利為瘋狂。但對於林芳仕來說,名利和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沒什麼兩樣,雖然需要它,但絕不依賴它。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從不關心自己有多出名,獲得了多少獎金。唯一能讓他心神不寧的,就是科學試驗。

同事們都說:“他的科研品德好,從不弄虛作假,從不剽竊別人的勞動成果。”

雖然林芳仕的科研成就令世人矚目,但他從不張揚,他自覺自願地起早貪黑,在田間地頭日曬雨淋,更不會主動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他的生活艱苦樸素,用的辦公桌還是五、六十年代買的。近些年來,林芳仕頭上的光環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耀眼,不過他還是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在他的科研道路上前行。

1994年,林芳仕向組織提出一個請求,讓眾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個請求是:辭去農科所副所長職務。堂堂一個副所長的職務,是多少科研人員夢寐以求的職位,為什麼他卻硬是不要呢?原來,他覺得這個職位有多繁雜瑣事,太浪費時間,耽誤了自己的科學研究。從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林芳仕是一個淡泊名利之人,他寧願不做副所長,也要去搞自己所鍾愛的實驗,這種精神幾人能及?

除了不為名利所動之外,林芳仕也不為金錢所動。很多人都認為像林芳仕這樣的科學家,一定有著不菲的收入,但事實上完全不是如此,他的收入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樣,甚至還不如一些普通人。有人曾經想讓他跳槽,不僅開出了20多萬的年薪誘惑,還許諾給他兩套住房,並幫他解決妻兒的就業問題。但是,麵對這些誘人的條件,林芳仕卻並不動心,他沒有過高的物質追求,隻希望自己的科研能夠上升一個境界。

在林芳仕身邊工作的人,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他的助手吳鬆青就曾經這樣說:“不好高騖遠,不貪圖名利。”1995年,祁東縣種子公司為了表揚和鼓勵他研究的雜交組合為農民增了收,特地送去了3500元獎金。研究所決定將這筆錢給他本人,可是他卻執意不肯收下,沒有辦法,所裏隻好為他裝了一部工作電話。還有一次,他所研製的“金優974”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有關部門獎勵了他5萬元獎金。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他完全可以全部收下,但他覺得功勞不是自己的,他的助手們也付出很多心血,於是他將資金的一多半都給了助手,隻給自己留下了不足2萬元錢。

2000年,一項新的研究早雜“嶽優136”順利通過了市級審定,這項研究是由林芳仕和助手何發清一起完成的。不過在上報成果時,林芳仕了解到這個品種在湘北推廣時,由於生長周期長而影響了晚稻的收成,他便堅決將這個成果拉了下來。因為他知道農民的辛苦,一時出差少許差池,大麵積進行推廣,最終受害的還是農民兄弟。還有一次,一位助手寫了一篇名為《高產雜交早稻金優463》的論文,並寄住國內一家部級雜誌。不過他由於擔心文章不能被采用,便署上了林芳仕的名字。當林芳仕得知這件事情後,連忙打電話到雜誌社,更是說服編輯將自己的名字刪掉才罷休。他這種對待科研一絲不苟的態度,感染了他身邊的每個人。

不僅如此,林芳仕對待自己的助手也十分關照。2001年時,他們在海南育種時,他的助手吳鬆青的妻子張秀芳因心髒病住進了醫院,孩子無人看管和照顧。林芳仕得知後,便將吳鬆青的孩子接到了自己家中,每天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還給吳鬆青的妻子送飯送菜,一直堅持了半個多月,讓吳鬆青非常感動。林芳仕在外出差的時候,隻要看到有用的參考資料,他都會買回來送給助手,鼓勵他們多多學習,爭出有更多更好的成果。而每次報成果時,他都選擇“激流勇退”,把自己的名字排到最後。

從事了30多年的水稻研究,林芳仕基本上沒有多少時間在家裏,有20多年的春節都是在海南度過的。2007年春節,林芳仕好不容易在家裏過了一個團圓年,聽著窗外陣陣的鞭炮聲,他心裏想的還是農民兄弟:“一年又過了,那些勞作了一年的農民是否也在家裏吃著豐盛的團圓飯呢?”現在,已經年過六旬的林芳仕已經從第一線上退了下來,但很多事情他還是會親曆親為。

在貧瘠的土地上,林芳仕培育出了許多舉世矚目的碩果,這種自強不息、堅持奮鬥的精神,相信不僅是他個人的財富,同時也能夠激勵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