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是我國第一代數學家,他一生都致力於數學研究,其歌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直到現在依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他本人也堪稱時代的楷模,世紀的豐碑,曆史的見證。1996年,陳景潤與世長辭,從此世界上少了一位優秀的數學家,但他那不朽的成就將會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1.母親,讓他受益匪淺
陳景潤
陳景潤的一生對數學領域的貢獻很大,這自然離不開堅定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心,當然,這些良好的品質不是天生的,這和他小時候艱苦的生活環境分不開關係。
1933年5月22日,陳景潤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臚雷村裏,他的父親陳元浚在閩侯縣的一個郵局工作,全家人就靠著他那微薄的工資勉強度日。為了讓兒子以後的日子過得滋潤起來,父親便給他起名“景潤”。陳景潤的父母一共孕育過12個子女,但由於平時過於繁忙,無法照料,結果隻存活下來了六個。在家裏,陳景潤排行老三,而在堂兄弟裏排行第九,因此大家都叫他“九哥”。
由於母親營養不足,所以沒有奶水,靠著向鄰居借熬米湯陳景潤才能活下來。在入學之前,由於父親工作太忙,而母親每天還要背著不到兩歲的小妹妹下地幹活,再加上姐姐哥哥都在上學。因此,這樣,平日照看3歲小弟弟的擔子就落在陳景潤的肩上。白天他照顧小弟弟,等到晚上哥哥放了學,他就纏著哥哥給他講算數。再大一點後,他可以幫助母親下地幹活了,但還是會利用些許的空閑時間來寫字和演算。
母親見他學習心切,便送他去了城關小學。那個時間,窮人家的孩子總是受到欺負,陳景潤也不例外,再加上他學習成績好,引起了有錢人家孩子的嫉妒,對他拳打腳踢。他哭著對父母說要退學,母親安慰他說:隻因為我們家裏窮才會受欺負,你要好好學習,為我們爭口氣,長大了才有出息,那時候就不會有人再來欺負我們了。從此以後,陳景潤再也沒有流過淚,他將所有的痛苦都化成了動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最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立初級中學。
寬容和忍讓是一種豁達的態度,彰顯了一個人的胸襟與風度,甚至體現著涵養與修養程度。陳景潤作為一個有著高尚人格的科學家,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而這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受到了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家庭婦女”,為人勤勞善良,寬厚忍讓,一直奉行著“吃虧是福”的做人原則,因此人緣很好。她也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從來不讓他們和其他孩子相互爭鬥。在母親的影響下,陳景潤學會了寬容、忍讓,即使受到同學們的欺負也不在意。最後,同學們都被他的寬容所征服了,和他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由於兄弟姐妹眾多,且家庭條件不好,因此陳景潤小時候沒有享受過童年的快樂。再加上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當中,到處都在發生屠殺、搶劫事件,戰事連年不斷,百姓民不聊生,這些都在陳景潤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巨大的創傷。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陳景潤養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演算數學題。
這種做人的原則,對於每一位癡心的學者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他的與世無爭、他的沉默寡言,恰恰順應了他潛心治學的需要,使他能心無旁鶩,全身心地在數學王國裏耕耘,最終接取歌德巴赫猜想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可即使環境已經如此艱難了,老天爺似乎還是要將不幸降臨在這個家庭。陳景潤10歲那一年,他的母親突然病逝,仿佛像一個炸彈一下子讓這個家庭失去了主心骨。原來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少年時期,卻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淹沒在了苦澀的淚水中。
父親不僅要天天忙於工作,回家還要照顧一大群年幼的孩子,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時父親正值中年,一些好心人便給他介紹對象,經過慎重的考慮後,父親又娶了一位妻子。陳景潤感到十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來麵對這個女人,她闖進了一家人的生活,將要取代他的母親來管教他們,扶養他們。不過,陳景潤並沒有將這種迷茫表現出來,他隻是保持沉默,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判斷是非。
有一次,陳景潤帶著弟弟去找小夥伴玩,他們拿著彈弓去打麻雀。可是,一個小朋友不小心失了手,將小石頭打向了陳景潤的弟弟,正好擊中了弟弟的嘴唇。頓時,鮮血便順著嘴角流了下來,看到這一幕陳景潤嚇呆了,他和弟弟一起大哭起來。其他的小夥伴也都慌了,他們七手八腳地將陳景潤的弟弟送到了醫院,縫了好幾針。這時,陳景繼的繼母聞訊趕了過來,不過,她並沒有責怪那個失手的小夥伴,也沒有埋怨陳景潤和弟弟,隻是擔任起了護理孩子的角色。由於陳景潤弟弟的嘴唇腫了起來,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繼母就用小湯匙一口一口地喂他牛奶。對於繼母的這些舉動,陳景潤都看在了眼裏,心中甚是感激。不過,不善言辭的他沒有說什麼,隻是用溫和的目光看著繼母。在他的內心深處,已經完全接受了這位寬厚仁慈的母親。
艱難的生活環境,沒有壓垮陳景潤奮鬥的決心,他向堅強的毅力來麵對一切挑戰,一切困難。現在的孩子來他相比,其實已經幸福太多了,為什麼不學一學陳景潤,努力打造自己的人生之路呢?相信隻要努力,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2.沈老師引他進入“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
在陳景潤的一生當中,遇到過很多貴人,如果沒有這些貴人,也許他也不會有日後的成就。他們不僅在數學方麵給予了陳景潤很多幫助,同時也在做人方麵對他有過很多的指導和教育,這些人都令陳景潤終生難忘。
上小學的時候,在數學方麵陳景潤便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中學時,陳景潤受到了兩位老師的特別關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語文老師,由於當時的中國被日本人侵略,而國民黨卻節節退讓,這些讓語文老師感到痛心疾首。他自己已經老了,隻好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他看陳景潤勤奮刻苦,就經常跟他講述中國的文明史,激勵他好好讀書,長大以後報效祖國。
另一位老師是不滿30歲的數學老師,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係,恰巧陳景潤最感興趣的也是數學,一個學期學完的課程,他兩個星期就學完了。數學老師覺得這個學生非同一般,於是對他格外下力氣,同時他也不忘激發他的愛國熱情,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聽了老師的話,陳景潤對數學更加鍾愛了,直到中學畢業,他的數學成績都一直保持最優。
可以說,這兩位老師是陳景潤最早遇到的貴人,他們讓陳景潤堅定了對數學研究的信心和決心,為日後的偉大成就做了良好的鋪墊。
抗戰勝利後,陳景潤又考入了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在這裏他又遇到了生命裏的一個貴人,這人就是讓他終生難忘的沈元老師。他原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當時擔任著清華大學航空係主任一職。1948年,他回到福州料理家事,可恰逢戰事發生,隻好暫時留在了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沈老師給同學們講了許多有趣的數學知識,同學們都被他吸引住了,當然陳景潤更是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