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哥德巴赫猜想,震驚世界
當年,徐遲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使得陳景潤這個名字揚名海內外,無數人都被震撼了,國內外評論都一致認為:“陳景潤成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
西方有句有名的諺語:上帝在為你關上一道門的同時,會為你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在這方麵有長外,勢必就會在其他方麵有不足。如聽力不好的人目光就會特別犀利,而視力不好的人聽力就會尤其敏捷,對於陳景潤來說,他雖然具有敏捷的思維,讓他在數學領域裏暢通無阻,可是他身上也有一處弱點,那就是表達能力不強。從小便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偏偏又是生性倔強,不自覺地便養成了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
1953年~1954年之間,他曾在北京四中任教,他的父親陳元俊滿心歡喜地認為,以後兒子的生活會好起來了,可是沒有想到事情並不如意。一站上那個講台,他的口齒就變得極不伶俐,他根本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麵對講台下幾十個學生的眼睛,他漸漸地意識到,這不是他理想中的數學世界。由於無法表達清楚要講的內容,學生們聽起來十分吃力,最終被拒絕上台授課,隻能批改作業。
盡管學校方麵很寬容,但陳景潤的心裏還是十分苦悶的,在這一年當中,他共住院了六次,動了三次手術,在病床上的日子竟然成為他最美好的時光。在這段時間裏,他最大的樂趣便是研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
1954年的秋天,他被北京四中解聘了。陳景潤回到福州老家,擺了一個書攤,決定一輩子以賣書為生。雖然不能再教書了,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所鍾愛的專業。不久之後,他的母校廈門大學將他召回。當時的校長讓他到圖書館當管理員,不過並不是讓他去管理圖書,而是為了為他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去鑽研數學。在廈門大學裏,通過刻苦的鑽研後,他完成了論文《他利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寄給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時的他隻有23歲。
他的文章被當時知名度很高的數學家華羅庚看到,華羅庚認為這是一個數學人才,就建議把陳景潤調到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長。就這樣,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了北京數學研究所。在這個雲集了全國優秀數學家的地方,陳景潤的才能得到了更大的發揮。
自從聽到了“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名字,陳景潤便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它。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陳景潤都呆在一個無足6平方米的鬥室裏,潛心鑽研。僅僅是演算的草紙,他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他更加刻苦更加用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10多個寒冬酷暑的考驗之後,陳景潤終於完成了多年來的心願,證明了“1+2”。1965年5月,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發表,一下子便轟動了全世界,許多數學家都給出了高度重視和稱讚。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還將陳景潤的論文寫在了數學書裏,稱其為“陳氏定理”。
這道世界各國科學家為之前仆後繼奮鬥了200多年的古典數學難題,被一個中國人在20世紀60年代證明到最接近“1+1”的地步——“1+2”。可是誰都想不到,如此偉大的定理,竟是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靠著一隻筆和幾麻袋演草紙完成的。可以說,他為了這道難題幾乎奉獻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智慧,甚至舊病複發、腹痛難忍,他也毫不在乎。有一次,他走在路上,滿腦子裏都是數學問題,結果一下子撞到了樹上,卻還問是誰撞了他。盡管在文革時期,陳景潤遭到了迫害,但1973年平複這後,他又重新奮戰起來,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曾給予他高度的評價:“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哥德巴赫猜想的轟動效應,也立即引起了當時中央政府的重視,毛主席下令搶救陳景潤,盡量讓他的生活環境好一些。之後,他受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還親自接見了他。當時由於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因此會議一結束,便被送到了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使得整個醫院都沸騰起來了,醫院的領導也給他提供了盛情的接待,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對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充滿了敬意。
就是在這裏,陳景潤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女人——由昆。也許這就叫緣分吧,本來陳景潤一見到女人就連句話都不會說,可是一見由昆,他卻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而由昆也是被同事們拉過來看他的。他趕緊請她們進來說話,後來由昆又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做值班醫生,這樣他們交流和溝通的機會更多了。隻要由昆一出現,陳景潤就會很高興。終於有一天,陳景潤問了由昆一些私人問題,如有沒有成家,家在哪裏等等。由昆也毫不隱瞞,心直口快地全部都告訴了陳景潤,時間一長,兩人之間便摩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後來,在組織的幫助下,他們順理成章地結婚了,陳景潤擁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庭。
1978年,他與王元、潘承洞兩位科學家一同獲得了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78年和1982年,陳景潤還曾先後兩次收到了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做45分鍾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極大的自豪和驕傲。毫不誇張地說,他開拓了數論研究中一個嶄新的時代。
1984年4月27日,這一天對於陳景潤來說是不幸的一天,他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直接重重著地,誘發了誘發帕金森氏綜合症。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因病住院,經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一代偉大的數學家從此消失,但是他的成就將永垂不朽。在陳景潤最後的歲月裏,他還是念念不忘全力去衝刺哥德巴赫猜想,雖然離1+1隻有一步之遙,不過最終沒有被證明出來。他為科學事業做出的最後一次奉獻是:捐贈遺體供醫院解剖。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數學家,1999年中國發表了陳景潤的郵票,另外還有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陳景潤在數學領域方麵的貢獻,眾人是有目共睹的,有數學家做出過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的領導人鄧小平還曾意味深長地感歎道: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陳景潤對數學領域所做出來的貢獻,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他的名字將被世人永遠銘記。他常年都在忍受病痛的折磨,便從不放棄對數學的研究;他的生活經曆充滿坎坷,但從不放棄對人生的希望;他的人生充滿挫敗,曾兩度被單位辭退,擺過地攤,做過商販,但他從來沒有失去過信心。這樣傳奇式的人生,才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