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老師的鼓勵使他在無形中再次看到希望,然而,當他滿懷豪情地跨入大學校園的門檻後,卻發現校園環境與自己所想象的“象牙塔”相差甚遠,許多同學並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努力學習,而他卻仿佛成為同學心目中的“農村呆子”。一時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並在不經意間產生一種“得過且過”的想法。雖然沒有認真學習,但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他的成績居然排在全班第三名,“不勞而獲”的結局使他擁有些許的飄飄然。
一天,任誌峰偶然地從報紙上得到一則消息——一個身世與他大同小異的農村孩子卻如願以償地考上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為此,他感到十分震撼,並暗暗地想:別人的條件也是與自己一樣差,卻從不放棄追求,為何自己卻不能那樣做呢……就這樣,那天晚上,他徹底難眠。在輾轉反側中,他竟然發現宿舍裏還有朋友在悄悄讀書,感到甚為驚訝,假意下床上廁所,才得知那個朋友是在為考研做準備。於是,第二天,他便帶著自己省吃儉用的零花錢,買回一些考研的書籍。
1984年大學畢業後,任誌峰順利地考入華中工學院攻讀鑄造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並把科研方向定位在出於科研前沿的金屬凝固理論。從四川工業學院到華中工學院,他不僅開闊了自己的眼界,還迅速形成一些新的理念。此時的他深知自己距離科學家的奮鬥目標並不遙遠,隻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於是,他又把自己的目光鎖定在科學技術方麵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
1987年,他如願以償地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並從事超導物力研究。為了早日取得科研成果,在不斷從事研究的同時,他還積極與國外的一些大學寫信聯係,並在信中表明自己留學深造的願望。他先後三次寄出的上百封信均如同泥牛入海,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們,努力的人總會為自己贏得幸運的寶石。最終,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紐約大學為其伸來熱情的雙手。
1990年,任誌峰取得超導物理研究方麵的博士學位,同年5月,他又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初到美國,當他表明自己從事超導研究的願望後,一位高鼻子藍眼睛的美國教授冷冷地對他說道:“隻有笨蛋才會去做超導研究。”並當著眾人的麵告訴任誌峰:“若搞超導研究,要想在美國拿到教授職位永遠不可能。”
麵對艱難的挑戰,任誌峰咬緊牙關,以其中學時代的拚勁而整日紮在實驗室努力工作。在此期間,他所撰寫的超導論文被發表在美國權威的學術期刊上。論文一經發表,便立刻引起紐約大學布法羅分校王瑞駿教授的極大關注。為了幫助任誌峰繼續研究,王教授特意建立了一個超導研究實驗室並聘請任誌峰為研究教授。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一年之後,任誌峰所研究的碳納米管技術、納米淨水技術曾在美國引起巨大轟動:雖然在600℃高溫下培植而成的碳納米管,細到僅有一根頭發直徑的萬分之一,但它的硬度卻超過鋼鐵的硬度,其應用前景不可估量。直到這時,曾經預言他不可能成功的那位美國教授也為此頗為驚訝,他不僅改口稱其為奇才,還覺得他所研究出的這一切簡直不可思議。
1999年6月,任誌峰以其波士頓學院納米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的身份,被聘為美國終身教授。
“我回報母校與家鄉所做的努力隻能算作一點小小的心意,猶如杯水車薪,但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帶動更多的人關心農村,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從而回報社會……”
1996年,任誌峰擁有了美國國籍。雖然他定居美國,國籍有所改變,但其對祖國、對家鄉的那份情誼卻始終未變。他不僅時時刻刻關注著祖國的變化,還常常為兩個孩子講述中國曆史,教他們學習中文,以便他們能夠在有朝一日的明天為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每逢春節、中秋或國慶等重大節日,任誌峰夫婦總會給國內師友打電話問好,並為其寄來明信片或節日禮物。
在工作之餘,任誌峰喜歡與夫人何瑞萍在自家的後院裏種植蔬菜,且最愛種的蔬菜則是黃瓜。畢竟黃瓜是其幼小時期充饑的美食,曾在旱災的時候,他的父親任宗純就是依靠賣黃瓜掙來的錢為他拚湊學費的。正是由於擁有那些黃瓜,他才一次又一次地避開失學的危險。在美國工作與生活多年,任誌峰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生活一直十分儉樸。
2001年,任誌峰的母校四川南部縣大橋中學舉行校慶,當時的他由於正在攻克納米研究中的一項難題而沒有時間回校,於是,就親自為母校發去賀電並寄出2000美元。2003年7月,闊別家鄉多年的任誌峰由於探望父親的病情而趕回老家,望到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禁不住喜極而泣。然而,在走訪一些師友之後,任誌峰發現母校大橋中學的外語師資力量尤為薄弱,母校學子的英語口語水平不盡如人意。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開闊故鄉學子的眼界,他返回美國後,極力說服一些美國朋友前往大橋中學進行支教。在任誌峰的一番努力之下,2004年3月19日,四名美國教師在其夫人何瑞萍的帶領下越洋來到大橋中學,每天,他們不僅要為大橋學子上好七節課,還要利用晚上的時間為學校的老師補習英語。2005年4月19日,又有幾位美國教師、加拿大教師隨同任誌峰夫婦從美國來到四川,準備為大橋中學義務開展支教活動。
任誌峰尤為關心家鄉的建設。2004年7月,當他得知石泉鄉的那條碎石路由於資金不到位而久未修好時,便毫不猶豫地捐出16萬元人民幣,將此條道路修成平整寬闊的水泥路。任誌峰時常這樣說道:“我回報母校與家鄉所做的努力隻能算作一點小小的心意,猶如杯水車薪,但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帶動更多的人關心農村,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從而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