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特色建設之局:區域謀劃”(作者:石英德)一章主要分析了區域推進高中特色建設的必要性、基本要求與基本策略。區域推進高中特色建設的目的是優化區域高中教育布局、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增強高中教育的可選擇性,整體提升學校教育品質,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在建設過程中要堅持科學性、整體性、係統性、前瞻性與適切性;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科學分析、頂層設計、製度建設、多方參與和評價導向等策略,推動區域內所有高中內涵式特色化發展。
“普通高中特色建設之法:定位與實施”(作者:何育萍)一章在分析特色定位在普通高中學校特色建設中的重要性基礎上,梳理了特色定位常見定位不準、定位功利及定位不穩問題,提出特色定位應體現整體性、前瞻性、可行性、穩定性要求。在具體特色定位時,學校需要在科學的調研分析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思維框架進行定位決策。為此,提出高中特色定位三維模型,即從學校內部的相對競爭優勢、學校外部的比較競爭優勢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三維係統中綜合考慮選擇科學可行的學校特色及確定其發展程度。學校要將特色定位轉化為學校特色建設實踐行動,本章提出了落實特色定位的六大實施策略:升華為文化價值引領、內化於機製保障、體現為課程建設、強化於課堂教學、創新於活動設計、物化於環境打造。
普通高中特色建設的主體是多元的,其角色也各有側重。“普通高中特色建設之主:角色與塑造”(作者:王曉玲 陳麗)一章主要是從校長視角與學校層麵闡釋了校長、教師、學生在高中特色建設中的角色及其如何發揮角色作用問題。其中,校長是學校特色建設的規劃設計者、資源提供者、示範引領者與信念堅守者,因此,校長要主動學習,提升自我修養,處理好特色建設過程中“擁抱理想與關照現實”的關係,避免簡單以個人愛好代替學校特色建設、以一己之力代替群策群力。教師是高中特色建設的主力軍,應成為特色理念的認同者與傳播者,特色建設的主動踐行者與創新者,因此,校長在特色建設中要提升教師對特色建設的認同度與理解度,提高其實施特色建設能力,鼓勵教師在特色建設過程中進行創新,發揮教師智慧。高中生已經具備自主探索能力,他們是普通高中特色建設的體現者,是特色設計的主動參與者,是特色建設創新實踐者,學校要尊重學生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精神,塑造學生喜歡、滿足學生需要的特色。
“普通高中特色建設之效:評估與改進”(作者:王鴻傑)一章在相關理論分析和實踐梳理的基礎上,從當下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的五大問題(一、評估主體上,欠缺自主性內部評估;二、評估定位上,缺乏規劃性、製度化、長效化評估;三、評估內容上,無法很好聚焦特色建設下學生培養目標有效落實這一核心問題;四、評估方式上,常常忽視學校努力程度和增進幅度;五、評估結果使用上,缺乏政策製度轉化以及借鑒推廣)分析入手,探討梳理了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的基本內涵、價值定位和關鍵原則(真實性、係統性、協同性、反饋性和可信賴),探索建構了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的參考標準(內容涉及普通高中特色建設的曆程、水平和成就等3大領域的10個維度、26項指標),並結合“三環九步”(評估籌備——確認目的、組建團隊、研製方案;評估實施——溝通調控、收集信息、評議評分;評估反饋——分析結果、反饋結果、運用結果)的評估流程分析,提出了有序有效開展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的六個實施策略(評估目的關注發展性,評估主體關注多元化,評估方法關注多樣性,評估報告關注深刻性,結果運用關注透徹性和評估改良關注元評估),旨在為普通高中學校領導、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導部門以及相關專業機構提供框架性建議和參考性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