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到2008年間,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建設政策總體比較平淡,前一階段的“全麵育人,辦有特色”的政策實施情況很難在文獻中找到蹤跡,隻有幾篇文章總結了一些區縣和學校非常重要的特色建設經驗,反映了各區縣和各學校自主探索的努力。
第一個案例是北京市豐台二中[13]。該學校“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讓教師重點研究“如何開發學生需要的課程”,體現新課程改革“決策分享”的民主理念,組成了“以教師為主體,形成一個由校長、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開發課程的一個合作共同體”,讓這個過程成為特色發展與實現的過程。
第二個案例是平穀區教委[14]。該區以“申請協商式評價”為路徑推動學校特色和品牌建設。學校從各自的實際出發,依據自主製定的發展目標、規劃、項目和措施,在形成一定規模、效益和特色後,在每學年末,向教委相關科室提交書麵申請,由教委相關科室人員和有關專家深入學校調研,協商能否進行特色認定。之後,通過“走進學校”活動將成果予以展示。這種評價方式旨在促進學校的自主發展,形成特色品牌。
第三個案例是海澱區教委[15]。海澱區教委認為,農村學校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走特色發展道路。除了通過共享課程資源和人力資源外,教委“以項目引領的方式促進農村學校的內涵發展”,“以典型引路的方式促進農村學校的特色發展”,注重增強當地農村學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挖掘學校自身的發展潛能和特色,促使農村學校主動開展教育改革和創新。
(三)2008年以後: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新時期
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學生的數量有一個明顯的下降,即從2006年的259414人和2007年的243818人,降為219163人(見表1-1)。
表1-1 2006—2010學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校學生數量的變化情況[16]
從上述數據的變化來看,北京市普通高中發展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在校學生數量的下降,表明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不斷提升。高中特色化辦學的內在需求更加突出。對北京市來說,高中升學壓力的減小,推進高中學校特色建設有了更加從容的空間。
1.通過頂層設計進行整體布局
北京市教委羅潔委員指出[17],從2008年起,北京市從辦學形式多樣化、課程設置多樣化、校園文化多樣化、考試評價多樣化四個維度設計了七個類型的實驗和發展結構。在普通高中開展以課改為核心的各類項目實驗,以項目驅動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校多樣化人才培養體係實驗,即2所“早培班”學校、10所自主排課學校、15所特色實驗班學校、23所翱翔計劃基地校、12個普通高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6所普通高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40~60所高中課程改革樣本校、2所“職普融通”的綜合高中校。通過分層定位、分類規劃,讓每一所高中校找到自己個性化的發展方位,構建多樣化的教育生態。
2010年,《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北京市教育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政策方向,推動特色高中建設試點,形成新的高中教育格局,即“一大批普通高中能夠擁有自己卓越的領域並逐步形成自己在該領域的特色;一批普通高中依托原有的學科優勢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一部分普通高中根據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形成獨具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部分新型綜合高中應運而生並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18]
《北京市教育規劃綱要》還希望通過建立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督導評價製度”,以“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和學校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樣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基本成型。可以說,《北京市教育規劃綱要》進一步強化了2008年高中發展的總體布局和推進思路。
2.還課程權給學校,推動特色發展
高中特色建設過程中,“辦學自主權”始終是一個無法擺脫的問題。北京市政府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分別在課程權力上做了兩個實驗,一是“排課”的自主權;二是“課程整合與創新”自主權。
2008年,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師大附屬中學、北師大二附中、北師大實驗中學、人大附中、北京一零一中學、北京市潞河中學、北京市盲校、北京市中加學校共10所具備改革條件的高中學校率先進行“自主排課實驗”。這一權利包括學校在課程安排、課時長短上擁有較大自主權,甚至擁有會考自主權。比較理想的政策預期是,這些實驗學校能夠探索服務於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課程方案、教學方式和考試製度,進而為北京市高中的多樣化提供基本經驗。
從實驗的情況看,這10所學校發揮了課程改革的自主性,構建了靈活的模塊學習方式,開設了豐富的課程,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麵推進了學校辦學特色的建設和發展。
2010年,北京市進一步賦予部分學校“課程整合與創新”的權利,其載體是“高中特色實驗班”。這一年起至今,北京市先後批準了15所普通高中舉辦特色實驗班,“涉及科學素養、人文、中醫藥人才培養、生命科學、科技創新、創新教育、傳媒等眾多領域。這些實驗班在執行《北京市實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課程安排指導意見》框架下,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將真正實現自主選擇,滿足對不同領域有較濃厚興趣、對自主研究有較強欲望的學生的需求;在有利於學生全麵發展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文學素養、科技創新、動手實踐及藝術特長等方麵個性發展的平台”[19],為引領其他學校發展做好探索工作。
還“課程權”於學校的效果如何?“北京市普通高中校長發展現狀調研”課題組通過對北京市450餘名高中校長進行的調查[20]表明,校長們普遍認識到特色建設的重要性,近80%的校長認為自己學校在辦學思想、培養目標、學校管理和課程設置等方麵“做得好”,但是,影響學校特色建設成效的關鍵因素是“教師隊伍質量”,而對學校評價機製的單一、課程與教學自主權不充分,是“教學特色較難做”的重要原因。可見,辦學自主權充分回歸學校依然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2012年,基於前期改革的成果,北京市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遨遊計劃”。這是由北京市教委統籌安排、北京市教科院牽頭組織管理、各區縣課程管理機構推進、各實驗學校根據不同研究專題組成項目聯合體共同推進的項目研究計劃,鼓勵實驗學校在學校課程設置安排、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麵進行實驗和突破,落實《北京市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一批有能力的學校成為“遨遊計劃”的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