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高中特色建設政策的基本特點(1 / 3)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高中特色建設政策與實踐走過了將近30年的時間。不論是政策表述,地方推進的方式,還是學校的實踐探索,都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發展態勢。

(一)國家政策是高中特色建設的主要推動力

國家政策在我國高中特色建設過程中一直起著“登高一呼”的作用,1985年到2010年的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及其所出台的政策文件,為每一個階段的高中學校特色建設提出了新的方向、路徑甚至資源指引。

國家政策成為高中特色建設的主要推動力,與我國基礎教育管理體製相關。中共中央出台文件,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出台跟進辦法,是推動高中特色建設的典型政策運作模式。典型的是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1995年《關於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的發布。在全國各地,這種模式通用適用。比如,各省、自治區發布“中長期規劃”後,省市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製定具體的高中多樣化具體辦法。

另外,國家政策成為高中特色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還表明了國家在解決人才瓶頸過程中的一種戰略焦慮。每一個階段的政策文件,都有一個清晰的線索,即高中特色建設,就是為了解決越發嚴重的“應試教育”困境以及“千校一麵”問題。這些問題抑製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培養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二)區域教育行政力量的推進作用

在高中特色建設的不同階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首先是“整體規劃”工作。在理解國家宏觀政策的基礎上,根據本地高中教育的發展情況,做係統的設計。北京市1989年提出的“全麵育人,辦有特色”的政策是有其自身的邏輯的,描述了學校既要發展共性,還要辦出個性的區域教育生態建設目標。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周期性地評比出“辦有特色”的典型學校,總結辦學經驗,並予以推廣,賦予學校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權利,等等,使得這一政策對北京高中教育發展有著長時期的影響。

正是由於長期的努力,北京市從2008年起,高中特色建設推進政策與策略更加成體係,不同學校的分層、分類建設方式,項目引導的推進辦法,政府部門、教研機構與實驗學校的互動策略,使得北京的高中特色建設呈現非常清晰的框架。

上海市的分級、分類指導,通過改革高校招生政策反作用於高中特色建設的策略,改革評價方式等,也表明了上海推進高中特色建設的行政能力與前瞻性,為上海高中特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不同地區的推進力,更體現了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在國家宏觀政策與普通高中學校實踐之間的重要性。各普通高中特色建設的過程及成果,是需要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去指導、總結和傳播的,也才能為國家有關政策的調整提供案例支持,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三)價值觀:從國家“人才需求”到“人”的發展需求

從改革開放到80年代之前,“千校一麵”的狀況,阻礙了人才的成長,滿足不了國家對各種人才的迫切需求。特色建設問題由此發端。地方與學校的回應總體上代表了教育的“國家主義”思維。

而從1993年開始,“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與“辦出各自特色”關聯在一起,組成了新的政策圖景。如果這一階段還是籠統地“麵向全體學生”的話,2000年以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主題開始影響高中特色建設的各個方麵。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每個學生”的發展納入政策框架:“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