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高中特色建設政策的基本特點(2 / 3)

盡管還是要服務於國家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理念和立足點變了:“國家主義”教育觀強調的是人的工具化;而“人本主義”強調了人的主體性,首先是人本身的發展,然後才是對國家的作用。

這是教育價值觀的巨大變革,讓高中學校的特色建設回到更加本質的位置,成為特色建設定位、方式和目標的基本起點。

(四)吸收更多社會力量介入是高中多樣化的基礎工作

可以看出,北京市及其他地區推動高中特色建設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線索值得關注,那就是鼓勵學校與周邊社區資源的廣泛合作。北京市各區縣教育局從行政層麵提出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的策略,促進學校借力外部資源實現特色發展。北京市在推動“雛鷹計劃”和“翱翔計劃”以發展學校特色的過程中,更是吸收社會力量介入高中特色建設的典型案例:大量的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等成為北京高中學校的合作對象,部分學生成為其中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對象。

其他省、自治區也有類似的政策要求。有些區域要求高中學校與不同社會機構合作,尋求差異發展,進而促進本區域的基礎教育均衡。

這與其他國家高中特色建設的策略是比較一致的。馮大鳴[1]的研究認為,建立廣泛的“夥伴關係”是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高中學校發展特色的基本政策。以英國為例,英國教育部指令成立的“2020年教學評議組”於2006年12月發表《2020年願景》報告建議,政府製定7項教育政策應對未來的挑戰,其中第1項就是“鼓勵學校更加多樣化,以鮮明的特質回應本地環境並且與本地各方結成夥伴”。這裏的“各方夥伴”包含了企業與高校。2008年的英國《學校領導的國家標準(建議稿)》將“社會領導”列為學校領導者5項專業標準之一,要求學校領導者具備與工商企業等廣泛的社會夥伴合作共事的知識與技能。而澳大利亞也提出了相關要求。2008年,澳大利亞聯邦和各州教育部長聯合簽署的《墨爾本宣言》提出了8個方麵的教育改革行動,其中第1條就是“建立更加強有力的夥伴關係”。根據該宣言的闡釋,“夥伴”不僅包括家長、社區,而且包括“工商企業以及其他教育培訓提供者”。

這對北京市及全國其他地區有很重要的啟發,比如,學校領導者應該具備與廣泛的社會資源建立夥伴關係的知識與能力等。再比如,與社區資源進行合作,是“以鮮明的特質回應本地環境”,從而培養出社區需要的相關人才。

(五)“辦學自主權”始終是製約高中特色建設的核心問題

1985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非常清晰地認識到,辦學自主權問題是導致辦學同質化的重要原因,因此,當時就提出了“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的改革要求。

然而,辦學自主權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無論是20世紀90年代根據“政校分開”提出的給學校“放手”,還是2000年以後提出的“合理擴大高中辦學自主權”以解決高中個性化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等等,在政策實踐層麵的回應都不夠充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