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地電視簡史
盡管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電視事業起步較晚,期間還曆經波折,但經過幾代電視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幾十年來我國電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02年底,全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4.54%,共有360座電視台,還有1300多家廣播電視台,2058個電視頻道。有線電視用戶已經達到1億戶。電視節目更是精彩紛呈。全國全年播出量達到1000萬小時,中國電視觀眾每天的人均收視時間基本穩定在3個小時。電視在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媒體”,有著巨大的社會功能和影響。
(一)初創時期(1958—1966)
1.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1958年5月1日19時整,首都北京的上空出現了中國電視節目的信號,我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開始試播。當晚的節目,有新聞片、紀錄片、科教片,還有詩朗誦、舞蹈。10月1日,上海電視台問世。12月20日,哈爾濱電視台也與觀眾見麵了。它們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經過四個月的試驗廣播,北京電視台於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每周播出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每次二至三小時。10月1日,北京電視台使用我國研製生產的第一輛黑白電視轉播車,轉播了天安門廣場慶祝建國9周年的閱兵典禮和群眾遊行,晚上又轉播了焰火晚會實況。從此以後,國家重大時政活動、文體活動,經常以實況轉播方式進行報道。
在技術設備上,當時主要得到了蘇聯等友好國家的幫助。最初一批技術骨幹、留學東歐的章之儉等人,仿照捷克式樣設計了我國的電視發射機等核心設備。天津712廠仿照蘇聯“旗幟”牌電視機試製了最早一批“北京”牌電視機。1958年,從蘇聯進口的電視機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投放市場。1960年,上海開始批量生產主要由進口零件組裝的“上海”牌電視機。當時的物質條件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如北京電視台用於製作新聞性節目的器材,隻是幾部從外單位調撥來的包萊克斯和菲爾姆16毫米攝影機,拍攝前需上發條,膠片數量也不多。由於沒有洗印車間,攝影師們就自己動手試著手工洗印。當時沒有錄像設備,很多節目都是直接拍攝,直接播出,史稱“直播期”。
2.早期電視的節目形態
早期電視節目基本按照蘇聯和東歐的模式規劃。電視新聞節目非常簡單,《圖片報道》是我國電視新聞的最初形態。1958年5月15日,在北京電視台的熒屏上第一次出現《圖片報道》,內容是介紹我國製造的“東風牌”小轎車,節目長度約為4分鍾。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新聞簡報》是電視台長期的、大量的新聞節目來源。因此,有人稱這一時期是“新聞紀錄片時代”。
最早的固定電視觀眾,是黨和國家的高級幹部,包括中央領導人。而大多數觀眾則是在集體場所買票觀看的。他們主要是奔“正片”而來,觀賞新聞節目後麵的故事影片和戲劇轉播。這類節目在早期占有很大的比重。
電視劇的探索在早期也取得了可貴的經驗。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台試播了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該劇以解放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主人公姐姐向妹妹講述一口菜餅子的故事,反映解放前她們一家人的悲慘遭遇,告訴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第一次直播這部電視劇時條件非常簡陋。沒有正規的演播室,創作人員就把兩間普通辦公室稍稍隔音,改成臨時演播室,再搭上一個草棚,加上一些必要的道具,架上幾台照明燈,豎起話筒架,伸出“吊杆”話筒,再加上兩台笨重的攝像機,就準備開播了。導演一按播出按鈕,指示燈一亮,擁擠而狹小的演播室,馬上緊張而有序地行動起來。演員在表演區表演,攝像機拖著長而粗的電纜開始拍攝,其他技術人員穿來穿去,除了演員表演外,不允許有任何雜音。全體工作人員全神貫注,按照事先設計好的鏡頭當場把圖像和聲音連續播映出去。
《一口菜餅子》成功播出後,北京電視台又播出了根據上海鋼鐵廠優秀工人邱財康的先進事跡改編的報道劇《黨救活了他》。1958年10月,上海電視台播出了《紅色的火焰》。以後,電視劇逐漸增多,到1966年,全國大約播出了一百多部電視劇。這些電視劇長度一般隻有二三十分鍾左右,藝術技巧非常幼稚。由於都是現場直播,形式上更接近舞台劇而不是電影。
體育節目在我國電視初創時期也占很大的比重。1958年6月19日,北京電視台轉播了八一男女籃球隊和北京男女籃球隊的友誼比賽。1959年9月13日,我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北京電視台轉播了開幕式及足球、籃球、排球等重要場次的比賽實況。1961年,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這是北京電視台第一次轉播國際賽事。世乒賽期間,電視機的利用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60年元旦開始,北京電視台試辦了體育欄目《體育愛好者》,宣傳體育事業的成就和群眾體育運動的先進典型,為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服務。
3.早期電視的發展與挫折
1958年12月,全國電視台基建工作座談會吹響了電視大躍進的號角,電視會戰在一批條件並不成熟的大中城市展開了。1960年全國電視台、試驗台、轉播台已經達到29座。
哈爾濱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前身)被譽為“自力更生第一台”。1960年5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在哈爾濱召開了全國電視台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推廣哈爾濱電視台“土法上馬”的經驗。第七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製訂的廣播事業三年規劃中規定,1960年至1962年電視台要發展到50座,比原有的10座增加40座。
電視事業的發展始終與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緊密相連。1959年至1961年,由於黨的工作指導方針出現失誤,加上自然災害以及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使得國民經濟麵臨嚴重的困難,電視大躍進遭到了挫折。電視機進口停止了,國產電視機也被列入高級消費品,禁止社會集團(單位)購買。1960年底,北京電視台精簡機構、壓縮節目。1963年2月,全國廣播事業調整,電視台、試驗台僅留下8座。
4.早期電視的定位與功能
1958年4月,原中央廣播事業局黨組在給黨中央的彙報中提出,北京電視台將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擔負起宣傳政治、傳播知識和充實群眾文化生活的任務。這反映出當時對於電視的性質、任務等電視發展的理論思考。
1963年,考慮到國內電視機很少,電視宣傳受到局限,而國外卻有廣闊的市場,加上“反修鬥爭”的需要,原中央廣播事業局為北京電視台製訂了“立足北京,麵向世界”的宣傳方針。此前有很多國家的電視台和我國的電視台交換新聞片,而到了1963年,出國片的多少和好壞成為衡量各電視台質量和成績的重要指標。1965年,北京電視台向30個國家寄送了473條電視片,大多數是新聞片。對外宣傳成為電視台的重要功能。
在創辦初期,人們就看到了電視在普及教育、推廣知識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1960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電視台開辦了電視大學。電視大學利用電視演播室,在沒有電視節目播出的早晨和中午進行教學。1962年,北京電視台開設了第二個頻道,專供北京電視大學播送教學課程用。1965年,北京電視大學增設了英語專業,還辦起了中專課程。
(二)十年動亂時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國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電視事業的發展也受到嚴重幹擾。
經過20世紀60年代初的調整,我國電視技術已經有很大程度的發展。1964年5月,用微波在城市之間傳送電視的試驗已經成功。後來初步建立了全國性的電視節目傳送網。1966年初,北京電視台已開始使用電視錄像設備,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已可以播出配好聲音效果的合成片。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發後,各電視台要求編播人員“加強階級鬥爭觀念”,“不播毒草”,對“文化大革命”前製作的大量節目一律不播,新製定的電視節目審查標準非常嚴厲。如此一來,電視熒屏百花凋零。更有甚者,經“中央文革小組”批準,北京電視台於1967年1月6日暫停播出。全國大多數電視台(除上海外)也都停播。
1968年前後,各電視台陸續恢複。這個時期,電視節目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貧乏單調,充斥著空話、大話、套話。當時主要的政治性節目是《電視新聞》《電視講話》,其內容多為學習毛澤東著作的體會、“破私立公”“批判修正主義”等。文藝節目主要是八大樣板戲和被群眾稱為“老三戰”的三部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同其他國家的節目交流幾乎停頓。
1970年10月1日,新疆等六省區開始正式或者試驗播出電視節目。至此,除西藏自治區和北京市(北京電視台是中央級的機構)以外,大陸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建立了電視台。同時,各地利用高山調頻發射台,加設發射機和天線,迅速建成了一批電視轉播台,電視節目由各省會、自治區首府向外輻射。1971年,廣播電視正式租用郵電部微波幹線,電視節目可以迅速傳送到全國20個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
彩色電視的建設從1959年起一直在探索,但進展不大。1970年初,中央廣播事業局確定,在大多數省份著手建設正規黑白電視台的同時,北京電視台和少數地方電視台向彩色電視邁進。當時世界主要先進國家的彩色電視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全球已形成以美國NTSC、聯邦德國PAL和法國SECAM三種製式三分天下的態勢,技術不斷改進,造價日益低廉。但是中國卻決心自創製式,從頭開始。彩色電視會戰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四省市開展起來。“彩電攻關”的道路並不平坦,在物質、技術、經驗和信息都十分匱乏的情況下,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根據協議,中國向美國租借了彩色電視攝製和播出的全套設備,同時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建起了聯合製作播出中心,然後將這些中心和設備租給美國方麵使用,費用兩抵。尼克鬆訪華,打開了中國電視界的視野,讓中國電視人認識到自己和美國同行的巨大差距。中國電視界放棄了自創製式的努力,決心從國外引進技術設備。經過調查研究,中國選擇了聯邦德國的PAL製式。
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正式試播彩色電視,不久,上海電視台、天津電視台、成都電視台(四川電視台前身)也先後開辦了彩色電視。隨後,北京電視台的彩色電視可通過京津、京滬微波線路向外地傳送。至1975年初,北京電視台向外地傳送的節目已由彩色、黑白交替播出改為全部彩色。1976年底,北京電視台的彩色電視節目可傳送到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截至1975年年底,全國已有電視機46.3萬台,其中彩電5900台,68%的電視機分布在城市,32%分布在農村。按當時8億人口計算,每1600人才擁有一台電視機。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迎來了廣闊的前景。
(三)撥亂反正時期(1976—1978)
粉碎“四人幫”後,“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被禁錮的電視節目先後公開播放,一批過去攝製的優秀影片被重新搬上熒屏,文藝領域解凍了。1976年12月21日,北京電視台轉播《〈詩刊〉朗誦音樂會》,開始了大規模為革命曆史歌曲和著名文藝工作者恢複名譽的活動。大批優秀的戲劇、音樂、歌舞、曲藝、雜技節目重新同電視觀眾見麵。配合外國首腦的來訪,外國影視作品被陸續引進和譯製到中國來,比如南斯拉夫的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和電視劇《巧入敵後》,日本電影《望鄉》和《追捕》。重新起步的中國電視劇改為錄製播出,開始呈現“小電影”的狀態。十年動亂期間單調貧乏的熒屏開始豐富起來,電視文藝節目的來源逐漸擴大,一些專欄節目相繼恢複和開辦,如《少年兒童節目》《世界各地》《外國文藝》《文化生活》《體育之窗》等受到觀眾的熱情歡迎。電視教育事業又開始興起,1977年底,北京電視台開辦電視教育講座,滿足了廣大青年求知上進的迫切願望。1979年2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辦,當年招生41.7萬,顯示了利用電視進行教學的巨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