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電視簡史(2 / 3)

全國微波傳送網的初步建成,擴大了北京電視台在全國的影響,為全國電視節目聯網創造了條件。根據全國省級電視台共同協商的意見,決定開辦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1976年7月1日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一節目,1978年元旦正式設立,簡稱《新聞聯播》。全國電視台定時轉播北京電視台每日19時播出的新聞節目,標誌著北京電視台開始向中央電視台過渡。

由於電視節目日趨豐富,觀眾越來越多,收視率明顯提高,電視接收機銷售數量劇增,供不應求,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高峰。電視機生產流水線開始引進,經過消化、吸收,推出了一批批高質量的國產電視機。

為適應中國電視事業發展的形勢,經中共中央批準,北京電視台於1978年5月1日正式改名為中央電視台,確立了它作為國家電視台的重要地位。同一天,西藏電視台試驗播出。一年後,北京市開辦了電視台。至此,全國省級電視台全部成立。省級電視台中原以省會城市命名的,紛紛仿效中央電視台的榜樣,改換省的名稱以“正名”。

(四)初步發展時期(1979—1982)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電視台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黨和政府聯係群眾的橋梁,而喉舌作用和橋梁作用的發揮是通過節目來實現的。電視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傳播媒介,要堅持“自己走路”的方針,全麵辦好新聞性、教育性、文藝性和服務性節目,滿足廣大群眾多方麵的要求。

1.影視分歧

1979年,一向和睦相處的電視和電影以及其他藝術部門發生了矛盾。六七月間,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停止向電視台供應故事片,不少劇團也隨之提高了對電視錄製新戲的收費標準。這使得自製節目能力很差的電視台麵臨沒有節目可播的危險。因為這時候的中央電視台每晚主要以播映電影來填充時間,而大多數省級電視台則以轉播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為主。

隻講風格、不計代價的年代已經過去,經濟杠杆開始調整行業關係。1979年8月,文化部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製,電影業實行經濟核算,自負盈虧。而電視機的數量增長迅速,1979年全國已有485萬台電視機,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幾百萬台甚至上千萬台的速度急劇增加。當時一部新故事片如果提供給中央電視台放映,片租隻有90元,這種價格顯然過於便宜,電影業無利可圖,而電視播放後影片票房損失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影視發生分歧是很自然的事情。

1979年10月,文化部和原中央廣播事業局達成協議,協議規定,新影片在北京頭輪放映完畢半個月至一個月後可供中央電視台向北京地區播放;發行期滿半年後,可向全國播放。每年元旦、春節、五一、十一,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供應一二部新影片給電視台向全國播放。但是協議執行的情況並不理想,比如,1981年元旦,中影公司供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節日影片是《戴手銬的旅客》;春節,供播出的影片名為《惡夢醒來是早晨》。電視台認為,節日期間放映這樣的影片無論如何是不合適的。

文化部和原中央廣播事業局對電視劇的管轄權也有爭議。文化部門認為,電視劇屬於影劇一類,應歸文化藝術部門管理;電視界卻不願放棄。雙方意見很難達成一致。直到1986年,國務院把電影管理職能從文化部劃出,由廣播電視部(後調整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管理,影視分歧才告一段落。

2.獨立自主辦節目

在沒有電影界大力支持的1979年,電視界麵臨嚴重的節目“饑荒”。在這種情況下,電視界下決心披荊斬棘走自己的路。

1979年8月,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中央廣播事業局領導建議各地電視台凡有條件的都製作電視劇,並在國慶30周年時舉行全國電視節目聯播,同時建議電視台放眼海外,立即進口影視片,以解燃眉之急。這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中國電視從長期等待外援“要飯吃”的狀況走向獨立自主辦節目的開端。從此,電視逐步招兵買馬,漸漸崛起於中國文化藝術界。

中央電視台成立了譯製組,專門從事外國影視劇的譯製工作。1979年九十月間,中央電視台從香港購回香港影片10部,美國電視連續劇一部——這就是一度引起轟動的《大西洋底來的人》。1980年10月,中央電視台開始播映美國電視連續劇《加裏森敢死隊》,立即引起轟動。到1981年,譯製片已經基本達到每周提供一部的水平。1982年剛征服上海的日本電視劇《姿三四郎》又進軍北京,掀起了“《姿三四郎》熱”。接著是香港電視劇《霍元甲》、日本連續劇《血疑》、巴西連續劇《女奴》等風靡一時。

1979年國慶期間,全國有25家電視台選送了100多個小時的作品供中央電視台舉辦節目聯播。這是中國電視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節目交流,是對全國電視台自辦節目能力的一次集中檢閱。

電視劇此時有了突飛猛進。1978年到1980年全國錄製並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單本電視劇達130多部,且不乏優秀之作,如《有一個青年》《凡人小事》《喬廠長上任記》《何日彩雲歸》《新岸》等。這個時期的單本劇,結束了初創期的黑白直播,用磁帶錄製彩色播放,不再是二三十分鍾的短劇,時長都在50分鍾左右,情節、人物、場景較為複雜。從美學特征來看,更類似於電影。同時擺脫了初創期電視劇單純配合政治運動的傾向。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電視藝術家們不僅掌握了電視單本劇的製作技巧,而且開始向電視連續劇拓展。上海電視台的三集偵破電視劇《玫瑰香奇案》被認為是我國電視連續劇的先驅。

3.電視廣告的興起

由於特定的政治氛圍和價值觀念,電視廣告在國外已經很成熟了,而在我國還是一片空白。改革開放後,這片空白終於被打破。

1979年1月28日是春節,上海電視台播出了中國電視曆史上第一條商品廣告——90秒時長的《參桂補酒》。隨後,上海電視台又播出了雷達表、西鐵城手表的廣告。同一年,廣東電視台製作、播出中外廣告30多條,收入人民幣12萬元,港幣120萬元。中央電視台於同年9月30日播出了第一條有償廣告——美國威斯汀豪斯電器廣告,隨後,日本西鐵城公司在《新聞聯播》前推出了報時廣告。廣告可否播出是重大政策問題。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新聞單位承辦廣告。

由外商廣告帶頭,中國廣告也登堂入室。1985年3月,在成都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優秀電視廣告評選會”上,推出了《廣州手表》《小白兔牙膏》《熊貓牌電視機》等優秀廣告。

但是,觀眾對越來越多的廣告頗有微詞,尤其是對電視劇中插播的廣告意見很大。廣告雖然不討人喜歡,但它促進了電視娛樂的繁榮,也為電視台帶來滾滾財源,為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4.新聞節目的改革

這個時期,電視新聞從指導思想、節目設置、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進,增加了新聞節目的次數,延長了節目時長,進一步提高了新聞時效。

以前,中央電視台主要從倫敦的維斯新聞社和紐約的合眾國際電視新聞社,通過航班郵寄影片和錄像帶來獲取國際新聞資料。1980年4月1日,這種方式改為通過衛星來傳送新聞錄像,從而使國際新聞的時效性大大提高。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中國觀眾很快就可以通過電視看到了。幾年中,印度總理英·甘地遇刺,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升空失事,蘇聯切爾諾貝利電站核泄漏事故,電視觀眾都是先於報紙讀者獲知,並且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現場圖像。

1980年5月,《國際新聞》並入《新聞聯播》,成為許多觀眾收看《新聞聯播》的主要興趣所在。《國際新聞》的成功促使我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改變新聞觀念。國內新聞變得短小精悍,報道麵逐漸拓寬,經濟信息、批評報道、社會新聞、動態性的新聞增加了,連續報道、係列報道出現了。

1980年7月,中央電視台開辦了新聞性的評論專欄《觀察與思考》,這個欄目注意思想性、政策性,以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為對象,進行較為深入的剖析,采用評論員形式與群眾麵對麵交流。這個欄目的創辦,改變了新聞性節目隻有報道沒有評論的格局,順應了公眾的心理需求,因而很快成為一個較有名氣的欄目。

《新聞聯播》的重要性愈顯突出。1981年4月,中央廣播事業局在青島開會討論了“全國一盤棋,共同辦好《新聞聯播》”的問題。青島會議之後,各地加快了微波通信網的建設,有利於將各地發生的新聞及時傳送到中央電視台播出。1981年7月1日,《新聞聯播》改進編排,重新設計“版麵”,取消了新聞配樂,突破了“新聞紀錄電影”的老路子,受到觀眾歡迎。從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黨和國家的許多重要新聞報道首先通過《新聞聯播》發布,這更加強了《新聞聯播》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5月,中央廣播事業局改為廣播電視部,行政地位的升格不僅標誌著廣播事業的顯要,尤其標誌著電視地位的提高。

5.體育節目影響不斷擴大

1978年是中國電視體育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當年6月,中央電視台通過國際通信衛星向全國現場直播了在阿根廷舉行的第11屆世界杯足球賽的實況。世界杯賽的畫麵和聲音傳到北京,播音員看著畫麵配加漢語解說向全國播出。從這以後,中央電視台的國內國際體育現場直播節目越來越多,讓人們觀看到中國體育健兒“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風采,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

1981年以來,中央電視台成功地報道了中國女排“五連冠”的戰績;現場直播了洛杉磯、漢城、巴塞羅那等奧運會和世界杯足球賽等。1990年9月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中央電視台以東道主電視機構的身份主持亞運會轉播工作。通過與16家地方電視台聯手,實況轉播了307場次,提供國際訊號達950小時,國內播出335小時,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普遍稱讚。

(五)迅速崛起時期(1983—1989)

1983年以後,中國電視“揚獨家優勢,彙天下之精華”,突出新聞主體意識,強化娛樂、服務功能,在矛盾和衝突中摸索前進,在改革開放中迅速崛起。

1.四級辦電視

1983年3月召開的第11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製定了幾項極為重要、影響深遠的大政方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政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隻允許中央和省兩級辦電台、電視台。四級辦電視的政策一出台,頃刻之間,市、縣電視台紛紛上馬,由1982年的不足20個市級電視台一舉增加到1985年的172個市、縣電視台;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增加到12159個。一些大單位、大企業也各自創辦有線電視網。

這股熱潮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問題。規定轉播的中央電視台新聞文化節目常常被地方娛樂內容所衝擊;大多數縣級電視台並不具備開辦電視的能力,勉強上馬後,形成騎虎難下的局麵。各電視台紛紛“引進”海外影視錄像填充時間,吸引廣告。於是,海外錄像節目一度大肆泛濫,偷錄和濫放引起了版權糾紛。

城市電視台也普遍遇到經費不足、技術不良的問題,但它們采取了橫向聯合的方式渡過最初的經濟和節目難關。1985年7月1日,城市電視台節目交流中心正式誕生。起初采用物物交換的方式調劑節目,這種交流活動促進了電視節目的商品化,預示了國內電視節目市場的形成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