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級辦電視的政策推動了中國電視業的競爭,一批有特色的城市電視台脫穎而出,在客觀上使得一個多層次、多樣化的電視立體傳播網絡在中國開始形成。
2.電視係列片的豐收
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大型電視係列片是1980年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此後還推出了《話說長江》《話說運河》《讓曆史告訴未來》《望長城》等電視係列片和紀錄片,在觀眾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1983年8月7日,中央電視台播出了25集的《話說長江》。這部係列片首次在大型係列節目中固定了節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說體的結構方式,固定時間播出,請觀眾參與評論,及時糾正作品中的差錯。許多觀眾接受了這種新鮮親切的“話說體”,一時形成了“長江熱”。
1987年建軍節前後,中央電視台播出了《讓曆史告訴未來》,運用了大量的資料,一批報告文學作者寫的解說詞為這部曆史論說片增添了政治意蘊和文學色彩。
199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望長城》,突出了紀錄片的樸素之美,大量使用長鏡頭、同期聲,不事雕琢的表現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不可或缺的春節聯歡晚會
電視文藝在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每年一屆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耗費的精力最大、彙集的明星最多、收視率最高、傳播麵最廣。春節晚會已經成為中國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內容。
1983年正式亮相的春節聯歡晚會,按照傳統方式組織節目,精心挑選節目和演員,推出了“現場直播”“電話點播”等方式,獲得很大成功。從此,晚會作為春節慶典的特定節目形式被肯定下來。
1984年的晚會第一次邀請香港歌星、台灣知名人士為晚會助興,造成轟動效應。張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國心》傳唱大江南北。此後,春節晚會進行過很多探索,有成功,有失敗,幾多榮耀,幾多艱難,但一直堅持下來了。
4.技術與管理的改進
1978年底,中央電視台開始使用電子新聞采訪設備(ENG),1980年7月,實現了節目播出錄像化,1984年7月,實現了節目播出自動化。我國其他的電視台也努力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
1985年,中央電視台租用衛星傳送第一套節目,從此改變了中國電視傳送基本依靠微波的局限,初步形成天上衛星、地上微波、地下線纜互相結合的立體傳播網絡。到1990年,中國電視覆蓋麵已達78%。
同時,隨著運作機製的變化,電視由行政事業向企業經營轉化,電視節目的數量不斷增加,質量逐步提高。
1987年2月,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由麵向北京改為麵向全國播出,以經濟節目為特色,娛樂性的內容很豐富。在中央電視台的帶動下,1987年6月,上海電視台實行倡導競爭的一台二台分台體製,從組織機構到人員安排,從節目製作到廣告創收,都形成了相對獨立、自成體係的新格局。此後,廣東、浙江、天津等地電視台迅速跟進。
(六)全麵發展時期(1990—1999)
20世紀90年代是傳播領域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期,衛星電視、有線電視、高清晰度電視、圖文電視、數字電視等紛紛從實驗室步入社會生活,迅速地更新著人們對於電視的認識。同時,90年代還是中國電視大步進入市場的時期,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著中國電視事業全麵發展。
1.衛星電視
自從80年代中國采用衛星傳播電視節目以來,全國各地紛紛建設衛星地麵站,到1991年底已達兩萬餘座,但也導致境外衛星電視節目長驅直入,內地觀眾數量激增。根據1990年5月國務院批準的《衛星地麵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的節目管理辦法》,隻有領取許可證,才能接收規定範圍內的節目。
1993年7月,中星5號衛星啟用後,中央電視台一、二、三套節目和新疆、西藏、四川、山東、浙江、雲南、貴州等省區電視台先後采用衛星傳送節目。
到2000年底,中央和省級電視台全都有節目上了衛星,有約50套節目落地,使電視覆蓋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省台節目由區域性覆蓋發展為交叉性覆蓋,帶來了整個電視行業的競爭。
借助衛星,1992年10月,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上天,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衛星電視頻道,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3年8月,與美籍華人合辦美洲東方衛星電視,每天播出12小時中國節目。2000年9月,中國第一個麵向全世界英語觀眾,全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的英語頻道(CCTV-9)正式開播,通過衛星覆蓋全球98%的陸地和海洋,從此世界可以用英語直接聆聽來自中國的聲音。
2.有線電視
我國於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研究有線電視技術,並很快取得一些成果,在全國一些地方開始推廣使用。有線電視也叫電纜電視或閉路電視,在我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1)轉播型,主要利用共用天線接收無線電視台的信號,通過導線傳送到各家各戶;(2)放像型,除了收轉無線電視台的節目外,還能自己放錄像節目;(3)自辦節目型,除收轉無線電視台節目和自放錄像外,還有自己辦的節目。1994年後,(1)、(3)兩種類型成為扶植的重點。
中國有線電視的大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從1992年開始,行政區域性的有線電視台開始聯網,各大中城市開始建立有線電視台,這些有線台與無線電視台開展合作和競爭,並力圖平分秋色。1992年5月,北京有線電視台率先在全國建成試播,此後,上海、無錫、廣東等省市有線電視台先後成立。截至1995年底,全國有線電視台發展到1200多家,入網觀眾達4000萬戶,近2億人口。
從1996年開始,有線電視的全國聯網工作開始。1999年8月,國家有線廣播電視幹線傳輸網一期工程完成了光纜幹線的鋪設。2000年底,全國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基本形成,有線電視用戶達到8476萬戶,就用戶數而言,居世界首位。
衛星技術的發展和有線廣播電視網絡的建設,形成了“天地一體,星網結合”的廣播電視節目覆蓋新格局:衛星電視節目進入地麵有線電視網,通過有線電視網輸送到億萬家庭。我國電視傳播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3.電視節目更精彩
普通觀眾對我國20世紀90年代電視事業發展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電視更好看了。
新聞節目的改進有目共睹。1993年開播的上海東方電視台首倡電視新聞的滾動播出;1995年5月5日,中央電視台開辦了早6點新聞;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自20世紀80年代由膠片直播改為錄像帶錄播後首次恢複直播。這些做法,使新聞的次數增加,時效性大大增強。
1993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雜誌欄目《東方時空》開播,在運作方式上大膽改革,探索了人員聘任製、節目經費承包製、欄目管理製片人製等電視管理體製的新路子。新的機製推動了欄目建設,此後開播的《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等一大批欄目都采用這種運作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節目收視率很高,在我國電視行業引起很大的震動。
科技的發展使電視能全方位、多角度同步報道重大事件。中央電視台對1997年的長江三峽大江截流和香港回歸、1999年的國慶50周年閱兵和澳門回歸都做了大型直播,一些地方電視台也對本地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了現場直播。
1990年《渴望》的熱播,促進了電視劇的大發展。1994年,我國製作電視劇6000集,1995年突破一萬集,成為世界上製作電視劇最多的國家之一。
1995年11月30日,廣電部電影局與中央電視台合作,開通了電影頻道(CCTV-6),電影藝術借助電視的傳播優勢,走進千家萬戶。
4.電視走入市場
1992年鄧小平的南行講話掀起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高潮。當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指出廣播電視屬於第三產業,為電視產業經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條件。
1991年,電視廣告首次躍居中國四大廣告傳媒榜首,當年廣告收入突破10億元。1992年突破20億元,比前一年增長105.4%。而到了2000年,電視廣告營業額達到168.9億元,僅中央電視台就超過50億。廣告收入穩居電視產業第一經濟支柱的地位。
20世紀90年代電視節目的經營起步了,電視劇市場基本形成。上海國際電視節、四川國際電視節、北京國際電視周以及原廣電部社管司牽頭舉辦的電視節目交易會都有很多電視節目進行交易。
電視產業經營努力與資本市場聯姻,進行資本運營。1992年8月,上海廣播電視局成立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募集資金5.74億元;1996年,由中央電視台所屬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控股的中視基地集團股份公司獲準上市;1999年3月,湖南電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招股上市。
(七)走進21世紀(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後,麵對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麵對國內外日益激烈的傳媒競爭,中國電視積極應對,大膽探索,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電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網台分離,有線無線合並
1999年,原國家廣電總局(1998年3月由原國家廣電部調整更名而來)推出了地(市)縣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職能轉變,有線電視網、台分離,有線台和無線台合並的重大舉措。2000年以來,有線電視不辦節目而專門負責傳輸。到目前為止,全國基本完成了網台分離,有線無線合並。
2.集團化運營
2000年12月17日,第一家省級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在長沙正式掛牌成立。該集團按照資源重新配置的原則,實施有線台和無線台合並、電台和電視台聯合,電影、報紙、物業、產業整合改製。此後,山東省廣播電視總台、上海文廣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四川廣播影視集團、浙江廣播影視集團也先後成立。
2001年12月6日,中國廣播影視集團在北京成立,資產214億元人民幣,年收入114億元,員工2萬人,但各種機製的理順,集團化、現代化的運作未能如願,後解散。
3.民營資本介入電視播出平台
民營資本進入有線頻道的經營,製作和播出節目,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有了,但規模較小,一般隻是城市電視台頻道的部分時段,或者非重要的有線頻道。但21世紀初,民營資本全方位介入了省級衛星頻道的經營,2003年擁有民營資本成分的保利華億傳媒參股50%旅遊衛視股份,對原有製作機製和節目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進,並於7月5日正式改版播出。
4.數字電視的發展開始起步
2003年9月1日,我國在北京正式試播了數字電視頻道。隨後,上海、沈陽等其他幾大城市的部分居民也開始收看數字電視節目。按計劃,2005年,衛星傳輸全部實現數字化;到2010年,地麵接收基本實現數字化,數字電視接收機得到普及;到2015年全國停止模擬電視的播放。但數字化的進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2003年100萬數字電視用戶的目標並沒有實現,隻發展了40多萬戶。但無論如何,數字電視產業的進程將是電視媒體又一次革命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