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朱元璋:注定失敗的鐵血反腐(1 / 2)

第一節 最痛恨貪官的皇帝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階段,反腐的“鐵血”遠超其他曆史時期。

那就是朱元璋時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實施反腐措施最激烈的皇帝。《草木子》說,明太祖規定,地方官貪汙受賄六十兩以上,就要在土地廟前剝下皮來,裏麵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的公座邊上,以提醒下任官員不要貪汙。(又按《草木子》,記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1]這豈止是觸目驚心,準確地說,是令人毛骨悚然。一般估計,朱元璋在反腐過程中殺掉的官吏在十萬到十五萬名之間,數量不可謂不多。

那麼,朱元璋反腐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與中國曆史其他時期比較,朱元璋時代是貪腐現象較少的時期,但是按朱元璋自己的標準,他的反腐還遠遠沒有達到目的。朱元璋多次表示,官員隊伍的治理整頓成效並不顯著:“奸頑之徒難治,扶此彼壞,扶彼此壞。觀此奸頑,雖神明亦將何如!”[2]我們看朱元璋從洪武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1388—1398年)所頒布的多道榜文,可以看到讓朱元璋不滿的官場現象仍然比比皆是:“縣州府行省官吏在職役者,往往倒持仁義,增詞陷良”[3]“淩虐良善,貪圖賄賂”[4]“奸頑小人,恃其富豪,欺壓良善,強捉平民為奴仆,雖嚐累加懲戒,奸頑終化不省”[5]“無藉之徒,不務本等生理,往往犯奸做賊。若不律外處治,難以禁止”[6]。

拋開朱元璋自己的苛刻標準不提,客觀地說,朱元璋的鐵血反腐短時期內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從長期曆史效果看,朱元璋的反腐卻是失敗的。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出身最貧苦的皇帝。他出生於元末一個佃農之家,出生之時,家裏窮得連一塊裹身體的布都沒有。十六歲時家鄉遭遇的一場災荒,奪去了他家裏大部分成員的生命,讓他成為一個孤兒。在經曆了短暫的僧人生活後,他流浪江湖,乞討多年。這種特殊的出身對他的政治理念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在傳統中國,龐大的官僚體係就是一叢吸血的龐大根須,每一滴膏血都最終來自社會最底層。因此,從社會底層向上望去,視野中所見的景象自然是一張張貪婪的麵孔,是“無官不貪”“無官不可殺”。中國的農民起義,與其說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鬥爭,不如說是農民階級對官僚階層的反抗。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的,不是地主黑手裏懸著的“霸主鞭”,而是各級官吏們催糧催款、敲詐勒索時的凶殘嘴臉。中國老百姓說得簡單而明白——“官逼民反”。在農民起義中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現象,那就是每一次起義中受衝擊最嚴重的都是官僚階層,而不是地主階級。據宋洪邁《容齋隨筆》說,唐末黃巢起義“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而元末陳友諒起義軍,每攻克一地,得官員皆活煮之。

起身壟畝的朱元璋對元代官吏的貪殘有著深切的體會,並深為痛恨。因為統治技術的粗疏,元代官場貪腐極為嚴重,處處離不開錢。按照《草木子》的記載,下屬拜見要給“拜見錢”,逢年過節要給“追節錢”,過生日要給“生日錢”,管個事要給“常例錢”,往來迎送要給“人情錢”,發個傳票、拘票要給“齎發錢”,打官司要給“公事錢”,甚至無事也白要錢,叫“撒花錢”。上級官員到下級地方來檢查公務,竟公開帶著管錢的庫子,檢鈔秤銀,爭多論少,簡直是在做買賣。底層百姓平時見不到官員,偶爾地方官下鄉,卻都是來搜刮的。所以,朱元璋一見到衙門的官吏,就恨得咬牙切齒。

底層社會的成長經曆,使朱元璋終生對官僚階層保持著不信任的態度。他一方麵對官僚體係有著根深蒂固的反感與懷疑,另一方麵又不得不依靠這個體係,這一矛盾反映在朱元璋給官員們的待遇上時,便尤為明顯。

可以說,在中國曆朝曆代的皇帝中,朱元璋對官員們是最小氣的。他製定的俸祿水平比元代還要低,對普通官員以施行“薄俸”為主,史家因有“明官俸最薄”之說。

從唐朝開始,官員俸祿中最穩定的一項收入都是職田。所謂“職田”,就是國家分配給在任官員的官田,以田地的產出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收入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所以可以保證官員最起碼的生活水準。但是朱元璋卻毅然廢除了實行數百年的職田製度,這是因為他要把天下官田留著賞賜給自己的子孫。

裁掉職田一項,明代官員俸祿中隻剩下“俸米”,也就是糧食這一項,其標準照前代也大大降低。明代正一品年俸是1044石;正二品732石;正三品420石;正四品288石;正五品192石;正六品120石;正七品90石;正八品78石;正九品66石。

與漢代相比,西漢時丞相歲食萬石,俸錢月六萬。如果不考慮漢代與明代度量衡變化,僅從字麵上看,至明時正一品官歲俸千石,僅及漢製萬石的十分之一左右。當然實際情況比這要複雜得多,但是漢代官員俸祿遠高於明代則殆無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