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誠知齋醮無益,一旦翻然悔悟,日禦正朝,與宰相、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之積誤,置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間,使諸臣亦得自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憂不治,萬事何憂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2]
如果不讀這一段,就不能讀懂海瑞,也不能讀懂嘉靖皇帝對海瑞的優柔態度。在這一段裏,海瑞向嘉靖帝講述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天下的治與不治,隻在聖人之道有沒有得到貫徹。人的精神決定一切,天下治亂,隻在皇帝一念之間。隻要皇帝一振作起來,按聖人之言去處理每一件事,那麼天下很快就會變成傳說中的大同盛世,百姓很快就會安居樂業,皇帝也自然成為堯舜那樣的偉大帝王。
這個神話,支撐著海瑞一生,也支撐著中華民族度過了幾千年的艱難歲月。這個神話告訴人們,一個社會或者一個人達到幸福彼岸的道路已經為聖人所指出。因此,幸福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問題是,聖人之言恍兮惚兮,如何百分之百貫徹並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幸福,那原因必然是你沒有貫徹正確。
至明清幾千年來,中國人都是在試圖通過貫徹聖人之言而達到幸福彼岸的努力中度過的,然而,聖人們許諾的“大同世界”始終沒有降落過人間,“太平盛世”或許隻是戰亂和災荒中的短暫喘息,人們舉目所見,隻有混亂、僵滯和窮困。從來沒有人懷疑聖人之言是否正確,沒有人跳出這個神話的陷阱。人們隻是前赴後繼,一代又一代堅持不懈。
彼時整個中國文化都陷入了巨大的偏執之中,毅力被當成解決一切問題的法寶。明朝就是中國所有朝代中,理學被張揚得最盛大的朝代。這一朝的士人,對聖人之學最為專注,鑽研最為認真,大臣的儒學素養最高,不怕死的忠臣一個接一個出現。僅罵過皇帝的,就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然而,明朝又是曆代王朝中,最為腐朽“漁爛”的一個。
海瑞就是所有偏執者中最偏執的一個。這個天生的理想主義者,天真得爛漫,天真得透明,天真得讓人無法不感動。嘉靖皇帝之所以不殺海瑞,就是因為他從這些文字中看到了海瑞的真誠,看到了海瑞高舉著的一顆拳拳之心。海瑞寫此疏,並不是為了泄憤,也不是為了沽名,他是實實在在地為了皇帝,為了天下。他罵得激烈,是因為他愛得深沉。海瑞所言,其實在皇帝看來,也完全符合聖人之道,氣勢滔滔,不容辯駁。所以,皇帝的反應才這樣矛盾: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複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月。嚐曰:“此人可方比幹,第朕非紂耳。”[3]
嘉靖皇帝把海瑞關進監獄裏,卻一直下不了決心殺掉他。
[1]張廷玉等:《明史(五)》卷二二六,列傳第一一四,《海瑞傳》,中華書局,2000,第3955頁。
[2]張廷玉等:《明史(五)》卷二二六,列傳第一一四,《海瑞傳》,中華書局,2000,第3957頁。
[3]張廷玉等:《明史(五)》,卷二二六,列傳第一一四,《海瑞傳》,中華書局,2000,第39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