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對古玉的興趣也十分濃厚,他一生禦製詩文共四萬餘首,其中涉及玉器的篇目即達八百餘。目前故宮收藏的上萬件古玉,多數是在乾隆時期由各直省督撫一級的官員進貢的。他的禦製詩文顯示出,他經常一個人蹲在玉庫裏擺弄玉玩,挑出一些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後,親自評出甲乙丙級。
事實上,乾隆皇帝的諸多曆史第一中,還可以加上一條——中國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
中年時期,乾隆物質生活的品位之高、排場之大、要求之細致全麵,均遠過於有清前代帝王。不過此時他進取心尚熾,對物欲仍有節製,所以他的日常享受可稱講究,尚不能說奢侈。
人到晚年,優點往往前進一步,突破分寸,轉化成缺點。乾隆的缺點則往往變本加厲,從抑製收斂狀態變成肆無忌憚。步入晚年之後,皇帝無心進取,講究和奢侈之間的界限被迅速突破。曆代進貢在資格和時間上都有嚴格的規定。清代成例,僅督撫們有進貢之權,進貢的時間也隻限於三節:冬至、中秋,還有皇帝生日。而到了乾隆晚年,這些規矩都被打破了。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直至京中的內廷翰林也開始進貢。為了收羅民間珍藏,一些民人也可以將家中珍藏通過大臣轉貢給皇帝。“進貢”遂成了皇帝搜刮民間珍寶的最主要途徑。為了配合皇帝的胃口,一年三節的時間限製也被打破了。除了三大節,端午節、上元節、重陽節,大臣們也都可以踴躍進貢。除此之外,大臣們開動腦筋,集中智慧,創造出了無數進貢的新名目:皇帝出巡,經過地方,大臣迎駕進貢,稱“迎鑾貢”;皇帝每年去熱河避暑,大臣們進貢,稱“木蘭貢”;大臣們進京覲見皇帝,所獻貢品稱“陛見貢”;皇帝提拔加恩,所獻貢品,稱“謝恩貢”……有時,皇帝想要某種東西,又實在沒有借口,就幹脆稱“傳辦貢”。
所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這次東巡所收貢品,應該歸為迎鑾貢。不過,即使是迎鑾貢,也應該僅限於所經過地方的官員。而這一次,遠在湖廣、四川、廣東的巡撫官員們也都放下工作,不辭辛苦,千裏迢迢來進獻大批財物,從體製上講,可以說並無先例,也毫無道理。這一事件唯一可以說明的,就是皇帝對貢品的需索已經達到了失態的程度。
隨著老皇帝越來越放縱,越來越多的封疆大吏把其他政務推到一邊,集中精力為皇帝購買、製造奢侈品。越到後期,官員們進貢的次數越多、物品越豐。檔案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一年,長蘆鹽政徵瑞進貢15次,閩浙總督伍拉納進貢11次,福建巡撫浦霖進貢9次。其中伍拉納11次進貢的日期分別是:三月初八日、三月十一日、三月二十四日、四月十九日、六月七日、七月十九日、八月十一日、十二月七日、十二月二十一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九日,幾乎無月不貢,成為中國進貢史上的奇觀。
而到了皇帝的生日,進貢浪潮更是席卷全國。每到此時,整個帝國變成了大小官員們比賽貢品的“萬國博覽會”。據朝鮮使臣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七十大壽時,他在中國一路所見的進貢景象實在令人咋舌:北京附近,各地進貢的大車據不完全統計多達三萬輛。除大車外,那些珍貴怕碎的貢品以人擔、駝負、轎駕,更是多不勝數。“其杠而擔者,物之尤精軟雲。每車引馬騾六七頭,轎或聯杠駕四騾,上插小黃旗,皆書‘進貢’字。”[5]為了搶運貢品,車輛互相爭道,“篝燈相照,鈴鐸動地,鞭聲震野”[6],好不氣派。
很多人都說,進貢之風的興起,是打開乾隆朝政治腐敗大門的鑰匙。此語不為無見。
皇帝過度收受貢品,本身就是一種嚴重腐敗行為。
官場上,送點小禮物,是人之常情。如果禮品價值過限,就是腐敗。同樣,按定製收受貢品,自是帝王維持正常生活的必需;但像晚年乾隆這樣毫無節製地收受禮物,當然就會帶來惡果了。
皇帝的理論是,送給皇帝的禮物是由官員們“自行製辦”,也就是自掏腰包,目的是“聯上下之情”。既不會增加百姓負擔,又溝通了君臣間的私人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上,並不用太多的精明,就可以判斷出“自行製辦”之不可能。送給皇帝的“土特產”,幾乎件件超出官員們的承受能力。皇帝喜歡那種鑲珍珠的玉如意,臣下紛紛進獻。當時一柄不嵌珠的玉如意值銀四千兩。而當時廣東珍珠價格,重四分的珠子約值銀四五千兩,重五分的則需六七千兩,如像龍眼果那樣重三錢的大珠竟值兩萬兩銀。一柄如意的價值如此,其他禮物可想而知。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精美絕倫的禮品,每一件都是民眾的膏血凝成。
因為進貢之風的盛行,乾隆年間的官場上出現了“幫貢”一詞,即有權進貢之大臣令下屬幫助其“購買物件”,以“孝敬皇上”。這一新詞光明正大,而且十分光榮,頗有凝聚全體官員對皇帝的無比熱愛之意,實際上卻成了貪汙腐敗的新方式。因為送給皇帝的禮物,從采購置辦到送進大內,往往過程不公開,賬目不清楚,雲霧重重,機關多多。事實上,送到皇帝手裏的一萬兩,可能意味著督撫們從州縣官員那裏剝削了十萬兩,而州縣們則完全有可能從民間剝削了百萬兩。一張巨大的非法汲取之網就這樣以“進貢”為由頭編織而成,皇帝在貪婪欣喜之餘卻渾然不覺。
事實上,乾隆晚年的數起貪腐大案,都牽出過背後的進貢問題。那些進貢最多、最好、最得皇帝賞識的大臣,後來多數都成了貪汙犯。比如那個一年進貢十多次的閩浙總督伍拉納,勾結串通屬下官員,貪汙庫存銀達八萬五千餘兩進行私分。案發後,朝廷抄了伍拉納的家,抄出白銀四十多萬兩。被抓之後,伍拉納自供其巨額財產中就有一部分是來自勒令下屬幫貢所得,“並不自出己資買辦物件,乃婪索多銀自肥囊橐”[7]。
乾隆皇帝的寵臣李侍堯是當時“優於辦貢”的代表之一。時人認為他是乾隆朝進貢之風興起的帶頭人,“(李侍堯)善納貢獻,物皆精巧,是以天下封疆大吏,從風而靡”[8]。這並非虛言,現存史料中有一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初八日,時任兩廣總督的李侍堯所進貢物品的名單,我們可以從中窺得李氏進貢手筆之大:
鑲洋表金如意一柄、金無量壽佛一尊、珊瑚朝珠一盤、蜜蠟朝珠一盤、脂玉萬年有慶一件、白玉福祿壽三星一件、白玉長春壺一件、白玉蟠桃九熟一件、白玉保合太和一件、白玉長春花洗一件、白玉壽星一件、白玉如意仙一件、白玉香盤一件、漢玉佛手一件、漢玉花囊一件、漢玉拱璧一件、白玉雲紋鐸一件、白玉元洗一件、漢玉爐瓶一事一分、漢玉飛熊葉瑞一件、白玉印池一件、宋磁霽紅花囊一件、定窯洗一件、嘉窯一統尊一件、成窯五彩瓶一件、定窯福祿尊一件、宣窯梅瓶一件、宋磁霽紅瓶一件、定窯寶月瓶一件、哥窯筆洗一件、青綠三代尊一件、青綠提梁鹵一件、青綠鳧尊一件、明黃刻絲萬福萬壽龍袍一件、天青刻絲八團立水龍褂一件、明黃緞繡萬福萬壽龍袍一件、天青緞繡八團立水龍褂一件、真紫緞繡三色金諸仙祝壽龍袍一件、天青緞繡三色金八團立水龍褂一件、綠緞繡萬壽長春龍袍一件、香色寧綢繡六合同春龍袍一件、天青寧綢繡八團立水龍褂一件、醬色寧綢繡江山萬代龍袍一件、綠實地紗繡四季呈祥龍袍一件、天青實地紗繡八團立水龍褂一件、香色實地紗繡八仙慶壽龍袍一件、醬色實地紗繡吉祥九如龍袍一件、洋錦緞二十匹、洋花絨二十匹、大紅鴛鴦絨十版、大紅羽緞十版、洋繡帕一百方、洋繡小帕一百方、紫檀雕花寶座一尊、紫檀雕花禦案一張、紫檀鑲玻璃三屏風一座、紫檀雕花天香幾一對、紫檀雕花炕幾一對、紫檀鑲玻璃衣鏡一對、紫檀雕花書隔一對、紫檀雕花方凳八張、紫檀鑲麵玻璃橫披一對、琺琅鑲玻璃五屏鳳妝鏡九座、琺琅鑲玻璃手鏡九對、紫檀鑲玻璃福祿式小掛鏡九對、東洋漆炕桌一對、東洋漆香盒五件、鸞翎宮扇一對、孔雀宮扇一對、洋鑲鑽石自行人物風琴樂鍾一對、紅瑪瑙鑽石珠花瓶式樂鍾一對、洋鑲鑽石蟠桃推鍾一對、洋鑲鑽石蟠桃表一對、洋玻璃金魚缸一對、仿景泰琺琅瓶一對、琺琅福祿瓶一對、鑲玻璃小佩鏡二十七麵、蜜蠟鼻煙壺二匣、洋金銀線二百支、琺琅手盆九對、琺琅唾盂九對、翠頂花三十匣、翠花五十匣、天然沉香瓶一件、洋油畫小掛屏一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