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不斷升級的腐敗段位(2 / 2)

乾隆晚年最典型的一起貪汙大案——甘肅冒賑案,就同時具有以上三個特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廷讚的前任,山西人王亶望任甘肅布政使。他對皇帝說,甘肅這些年連年大旱,百姓餓死不少,因此請示朝廷,在當地開展捐糧運動,捐得多的富戶可以取得“監生”資格。對救災一向大力支持的皇帝批準了王亶望的建議。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王氏卻隻收銀子,不收糧食。數年之間,就籌集了上百萬兩白銀。這筆錢他一分錢也沒有用來救災,而是在命令各級政府編造假賬報銷後,與各級官員私分掉了。

在貪汙大量銀兩的同時,王亶望不斷上奏朝廷,說他辦理捐糧事宜救了多少災民,災民如何流著淚感謝皇帝、感謝朝廷,紛紛稱讚大清王朝好。這樣的奏折哄得皇帝心花怒放。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乾隆因王亶望辦理捐糧“有功”,一道諭旨將其調往浙江升任巡撫。王廷讚接任布政使,按前例繼續貪汙。

這樣嚴重的貪汙案件,在中國曆史上極為罕見。它反映出大清政治體製的許多致命問題。

首先是監察機製形同虛設。對於甘肅捐糧這樣的大事,皇帝是十分重視的。乾隆四十二年初,皇帝曾經派人到甘肅開倉查糧,以防捐糧過程有弊。可是甘肅各州縣官員串通作假,在糧倉的下麵鋪架木板,木板上麵撒上穀物,給監察官員以“糧倉滿囤”的假象,輕易欺騙了朝廷。

其次是這一案件反映出大清王朝的貪腐已經由局部發展到全部,由非常態發展成為常態。這個案子涉及甘肅省官員二百餘人,其中布政使以下、縣令以上官員113人,可以說將甘肅全省“處級”以上官員幾乎一網打盡。這些讀四書五經出身的朝廷命官,無一例外廉恥喪盡。麵對這樣明目張膽的罪行,居然無一拒絕,反而爭先恐後。他們形成了一個有組織的貪腐集團,捐糧案前有預謀、有計劃,案中有分工、有組織、有步驟,案後有攻守同盟。

再次是地方腐敗與中央高層直接關聯,腐爛已經蔓延到政治中樞。

王亶望當初向朝廷建議開捐之時,皇帝本來有過猶豫。正是朝中管理戶部的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於敏中在旁邊不斷慫恿,不斷說王亶望的好話,才最終獲得批準。乾隆四十二年皇帝派人查糧,被甘肅官員所騙,也顯然是朝中有人為之通風報信。

於敏中其人早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故去,生前號稱廉潔,死後家人卻為分財產而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傳到了皇帝耳朵裏。皇帝以幫助分家為名,調查於氏財產,居然達二百萬兩之多,合成今天的幣值,至少兩億。皇帝一直沒弄明白這麼多的家產是從哪裏來的,直到“甘肅冒賑案”,皇帝才恍然大悟。腐敗到首席軍機大臣,也就是總理級別,這個國家水多深也就可以估量了。

如果嚴格按大清律查處,甘肅全省“處級”以上官員幾乎全部要掉腦袋,那麼甘肅政府運作立刻癱瘓。因此,乾隆皇帝不得不定下一條兩萬兩的死罪線。即使如此,前後被處死者仍達56名之多。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秋,皇帝降旨,將總督勒爾謹、兩任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讚等56名貪官正法,免死發遣46人,革職、杖流、病故、畏罪自殺數十人,於敏中的牌位被撤出賢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