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一場自欺欺人的虧空盤查風波(2 / 3)

不過尹壯圖說,如果皇上您不相信我的話,那麼您可以派一個信得過的滿洲大臣,和我一起去各地密查一番,馬上水落石出。

看到這裏,乾隆氣得渾身發抖。他在一旁批了一句話:“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5]也就是說,竟然好像在我堂堂大清盛世之中,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情緒激動的乾隆當天就下達了長篇諭旨,說他絕不相信尹壯圖的話,因為自己統治五十五年來,“自謂勤政愛民,可告無愧於天下,而天下萬民亦斷無泯良怨朕者”(《清高宗實錄》卷一三六七)。我五十五年來勤政愛民,盡心竭力,老百姓都特別擁護我,不可能有人昧著天良埋怨我。

乾隆皇帝決定,就按著尹壯圖所說的那樣,派人去查倉庫。他命令戶部侍郎慶成帶著尹壯圖前往直隸、山西等省,盤查倉庫。乾隆要公開和尹壯圖打一個賭,要看看大清天下的倉庫到底是滿的,還是空的。乾隆皇帝自降身份,和尹壯圖公開打這個賭,並不是人老糊塗,而實在是因為尹壯圖的奏折關係到如何判斷大清帝國的政治形勢,如何評價乾隆五十五年以來的統治成績這樣根本性的問題。

按理說,“王亶望案”這樣嚴重的案子發生在眼前,應該足以驚醒皇帝的盛世迷夢。事實是皇帝仍然渾然不覺。越到老年,皇帝越形成一個心理定式:形勢總是大好的,成績總是主要的,問題總是局部的,他多年經營的江山是鐵打不破的。雖然乾隆晚年連續爆發多起貪汙大案,皇帝仍然認為這些不過是一個指頭的問題,並且既經發現和處理,就證明已經解決。那麼,為什麼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隻有老皇帝視而不見呢?是他老到昏聵了嗎?不盡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晚年的老皇帝成了徹頭徹尾的“洞穴人”。

“長期執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種‘權力幻覺’,……權力成為一個洞穴,而這位權勢人物就成為穴居人。他是自己權力的俘虜。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支撐權力的正麵信息,負麵的信息都作為錯誤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機製,它自動地過濾掉錯誤的信息,輸入正確的信息。在此情況下,這位領袖往往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無法對自己的力量形成恰當的符合實際的判斷。”[6]

中國的專製者極易成為“洞穴人”,因為他周圍聚集著大量以窺測他心思為生的人。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知道諛言比批評更容易入耳。因此,最高權力所有者很容易被大量的正麵信息所洗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見到許多人在掌握權力之前行為做派都很正常,甚至不乏理智精明,而一旦掌握了重權,反而糊塗。在大量的“正麵報道”的包圍下,乾隆對尹壯圖這個“負麵報道”,才如此意外,如此憤怒。

擂台已經擺下了,但是,乾隆所製定的遊戲規則,卻是不公平的。

如果要戳穿“極盛之世”的紙糊外衣,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暗訪一下,看看那些倉庫裏到底有沒有存銀存糧,一下子就查出來了。尹壯圖也是這樣建議的。

然而乾隆卻不給他這個機會。乾隆皇帝明確拒絕了尹壯圖“密查”的要求,理由是什麼呢?是“無此政體”,也就是說,沒有這個先例。不但不允許密查,乾隆還規定尹壯圖每到一處,朝廷先派快馬提前五百裏通知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