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百分的接班人
大清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清宮舉行了隆重的“禪位大典”。上午九時,八十六歲的老皇帝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寶座。殿前廣場上,上千名王公大臣在莊重的“中和韶樂”中如潮水一般拜興起跪。隨著乾隆把手中那枚方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寶”微笑著遞到跪在他麵前的嘉慶皇帝手中,中國曆史上最平穩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早在乾隆中期開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全大清帝國關心的焦點,因為乾隆皇帝多年一直沒有立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巡視東北,回來途中,走到錦縣(今遼寧省淩海市)的時候,有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跑到禦路邊上給皇帝上書。上書說什麼呢?請求乾隆皇帝立太子。
原來,這一年乾隆皇帝已經六十八歲,年近七旬,在古代,這已經是高壽了。可是這時候,大家還不知道他的接班人是誰。所以金從善替天下人著急,說自古以來,儲位問題都是關乎天下安危的重大問題,可是從來沒聽您在這方麵有什麼安排。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天下可怎麼辦呢?於是上了這樣一道上書。
收到上書,乾隆非常生氣,因為接班人問題豈是普通老百姓可以討論的?於是他將金從善以“狂誕悖逆”的罪名斬決了。
殺掉了金從善,乾隆感覺有必要和天下萬民解釋一下他在接班人問題上的想法,於是他下達了一道上諭,說這個問題我早已經有所安排。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我就已經秘密立儲。不過此事我隻告訴了幾個軍機大臣,沒有向天下公布,所以天下人才會產生這樣的誤會。
這道諭旨一下,關於誰是繼承人的猜想在民間進行得更熱烈了。乾隆此舉相當於給大家出了一個謎語,讓大家猜,他的這些兒子當中,誰是下一個皇帝。
那麼,這個謎怎麼猜呢?說難則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乾隆一生,許多方麵都創了曆史第一,不過在皇子數量上,他可不是第一。他的祖父康熙共有過三十五子二十女,而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個子女。其中十七男十女,另有五子五女早殤,因此長大成人的是十七人。這個數量在清代排名第二。
不過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十七個兒子中,已經死去了十個,隻剩下七個。七個人裏頭,十二阿哥因為生母是那拉皇後,也就是被乾隆廢掉的皇後,因此根本沒資格列為皇儲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被乾隆過繼給別的親王為後代了,因此也沒機會立為皇儲。皇帝真的要決定立儲大事,就隻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這四個人中做一抉擇。
八阿哥永璿年齡最長,他文才不錯,但是為人輕躁,做事顛倒,所以希望不大。
十一子永瑆更具文藝天分,他的詩文精潔,尤工書法,在清代與鐵保、翁方綱、劉墉並稱“四大家”,但是這個人武功不行。乾隆皇帝對接班人要求文武雙全,他很討厭滿洲貴族當中那些沾染漢族文化人習氣的人。所以永瑆希望也不大。
至於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幾個中最不成器的。這個老兒子從小就不喜歡讀書,年紀稍長,就常常溜出宮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狹路曲巷尋花問柳,所以他根本沒戲。
因此希望最大的,隻有十五阿哥永琰。
永琰出生於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乾隆五十歲那一年。他的生母魏氏,是漢軍出身,係內務府包衣,身份並不高貴。但這個孩子有其他幾個皇子不及的優點,以“勤學”聞名。學習起來異常用功,數九寒冬,深更半夜,還經常手不釋卷。而且他品格端方,為人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朝野之間,絕少關於他的負麵傳聞。當時出使天朝的朝鮮使臣回國後,向他們的國王彙報見聞時多次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者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1]和其他三個皇子比起來,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聰明的一個,卻是缺點最少的一個。
所以年過花甲的乾隆最終選擇了他。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歲的老皇帝親書密旨,秘立十四歲的永琰為儲。
秘立之後,乾隆當然一直在觀察這個孩子,看他能不能擔當大任。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孩子的表現也越來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在乾隆心中,他為這個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讓乾隆皇帝滿意的有四點:
首先,從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自製力強,富有恒心和毅力。他起居有常,舉止有度,學習勤奮,辦事認真,從不逾規矩一步。這是最讓乾隆欣賞的。
其次,此人品質“端淳”,待人真摯,富有同情心,善於為他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