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麵對腐敗該何去何從(1 / 3)

帶著初政成功的喜悅,嘉慶七年(1802年)秋,嘉慶帝騎著駿馬,英姿颯爽地出現在了壩上。小時候,他曾經多次隨著父皇來這裏圍獵。

“敬天法祖”是清代的最高政治原則,從即位那天起,嘉慶皇帝在每一個政務細節中都注意繼承先祖們的傳統。他相信,隻有把愛新覺羅家族與眾不同的雄武強毅的特點保持下去,大清王朝才不會陷入漢族王朝帝王們“一蟹不如一蟹”的規律。因此,在鎮壓白蓮教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他馬上把“木蘭秋獮”提上了議事日程。聖祖康熙開創的這個旨在聯係外藩、保持武備的傳統活動,在自己即位後還一直沒有來得及舉行。今天,他終於可以一償夙願了。

然而,離木蘭圍場越近,看到的情景就越讓嘉慶皇帝震驚。圍場周圍的木柵東倒西歪,缺口處處。圍場裏參天的古木不見了,砍剩的木墩如同一個個驚心的傷口在地上呻吟。地上縱橫著運木大車的車轍,有的地方因為車輛過頻,儼然成了光禿禿的大路。處處是盜木者搭建的窩棚,地上經常出現燃剩的樹枝,有的還冒著微弱的青煙。很顯然,這是盜木者們生火做飯的痕跡。皇帝後來回憶他感覺到的震驚時說:“百餘年秋獮圍場,竟與盛京、高麗溝私置木廠無異。”[1]皇家獵場居然成了盜木販子任意橫行的木材產地,管理人員的失職一目了然。

修養極佳的嘉慶沒有立刻發火。他強抑怒火,按著父皇行圍的路線,中規中矩地帶領一萬騎兵,打了一天的獵。過去,父皇每次出獵都能打到幾隻老虎、黑熊等猛獸,狐狸、麋鹿、獐子等小動物更是數以十百計。可是他辛辛苦苦尋找了一整天,隻打到了兩隻小小的麅子!不是他射術不高明,也不是騎兵們不聽指揮,而是獵物太少了。一方麵是林場破壞,獵物逃散;另一方麵,盜獵者趁皇帝不來的這些年,一直在與皇帝分享這個皇家獵場。十分之九的麋鹿、生獐等物,都成了他們的口中餐。

回到熱河行宮,皇帝按舊例把這兩隻麅子中的一隻供奉在後樓祖宗禦像前。過去,這張寬達三米的巨大供桌上往往會擺上十多隻野獸;而今,卻孤零零隻擺著一隻小小的麅子。不知道列祖列宗看了會是什麼感想?大清王朝畢竟是今不如昔了。全盛局麵已經一去不複返,朝政的敗壞遠比皇帝想象的要嚴重。從努爾哈赤到乾隆,誰的治下會發生這種荒唐可笑的事情?要恢複舊日的輝煌,看來不是一日兩日之功。

嘉慶第二天停止了行圍,開始徹查圍場管理失職之事。以內務府有關官員慶傑、阿爾塔為首的十數名官員被處以降職、罰俸等懲罰。

這僅僅是無數讓嘉慶皇帝驚訝的事情中的第一件,還有更大的意外在後麵等著他。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皇帝由圓明園起駕回宮辦事。皇帝的車駕剛進神武門,一名衣衫襤褸的男子不知從哪裏衝了出來,直奔皇帝的禦轎,手裏還握著一把明晃晃的短刀!事發倉促,皇帝身邊龐大的扈從部隊居然沒有人做出反應,還是轎邊的定親王綿恩下意識往前一擋,用自己的袖子纏住了利刃。身邊的侍衛這才一擁而上,拿獲了這名男子。

這是大清開國以來的第一起皇帝被刺案。在中國曆史上,這樣的重案也屈指可數。按常理,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刺殺案。一個龐大的審問集團立刻組成,要揪出這個男子背後的黑手。各種酷刑都用盡了,審問的結果卻出人意料。

原來,這個案子還真是十分簡單,背後沒有任何主使。凶手陳德,早前曾在內務府做過廚子,後來失業了,生活窮困潦倒。他妻子於去年去世,上有八十歲的癱瘓嶽母,下有兩個未成年的兒子,找不到生計,受盡欺淩,遂對社會產生仇恨,精神也有點不正常,時常喝酒,在院裏歌唱哭笑。這一天他突發奇想,既然生不如死,為什麼不死得驚天動地?於是懷揣一把小刀,直奔皇宮而來。連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皇宮衛兵並沒有按規定出現在崗位上,使他得以順利潛伏進神武門西廂房裏,差點完成了這一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