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年間,各地還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大量“編外衙役”充斥基層。各縣級部門借口人力不足,大量招聘“臨時衙役”,不占編製,不開工資,利用他們處處設卡,到處收費,以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他們的數量往往超過正式編製數倍,甚至數十倍。比如直隸省正定縣,“編外衙役”多達九百多名,而浙江省的仁和、錢塘等縣,居然多達一千五六百人。他們橫行鄉裏,巧立名目,一遍遍向農民收取各項稅費,如果誰不交,就關入私牢,嚴刑拷打。
從乾隆晚期開始,有些地方就出現了財政虧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敷支出,不得不負債經營。到了嘉慶年間,這已經成了各地的普遍現象,幾乎每省每縣,都出現了財政虧空……
除了腐敗,大清王朝還有太多難題沒有答案。乾隆皇帝帶著“十全老人”的榮耀,光榮地進入了曆史,他積累起來的一係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卻像定時炸彈一樣,在嘉慶任內一個接一個地爆炸。
首先,大清王朝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
前麵說過,清以前的曆史上,中國人口一直在一億以下徘徊。乾隆六年,第一次全國規模的人口普查結果是共有人口1億4000萬。由於經濟繁榮,農業發展,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已突破了3億的大關,遠遠超過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乾隆之後,雖然國力大衰,但是人口還是沿著它固有的慣性規律發展下去。嘉慶十七年(1812年),人口達到了3億6000萬。
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人口增長使得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激化,越來越多的底層人口陷入了絕對貧困化,大批人口脫離土地,四處遊蕩,使得社會處於不安定的邊緣。數十年來聚集在楚、粵、贛、皖、黔等省的數以百萬計的無業流民,正是白蓮教起義的主因。白蓮教起義被鎮壓了,可是流民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起義隨時有可能再次發生。陳德行刺案是這個問題的最佳注解。
其次,與人口問題相伴的,是大清王朝嚴重的財政危機。
由於人口增長,糧食緊缺,加上美洲白銀大量湧入,嘉慶年間,物價已經比乾隆初年上漲了三倍。然而,由於固守康熙皇帝做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承諾,清王朝的財政收入卻沒有同比例增長。也就是說,到了嘉慶時期,政府的財政收入比乾隆初年實際上是減少了的。這是各級政府出現巨額財政虧空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財政危機又導致了亂收費問題的加重。為了彌補財政缺口,各地政府隻能拚命向老百姓層層加碼,於是各種千奇百怪的收費項目都出現了。雖然康熙規定不加賦,雍正規定“火耗”歸公,不得多收。各地政府卻利用各種借口,不斷加收“火耗”,加重農民負擔。農民承擔的額外稅賦比正稅要多出數倍、十數倍。各地百姓上訪的案卷堆積如山,然而官員們根本不以為意,因為“州縣亦熟知百姓之技倆不過如此”[3],民與官鬥,永遠是輸家。大清王朝社會矛盾處於激化邊緣,輕則民眾聚集,演成暴力事件;重則揭竿而起,“是以往往至於激變”[4]。
[1]《承德府誌》卷首三,詔諭第十六,嘉慶九年七月。
[2]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第123頁。
[3]趙爾巽等:《清史稿(三)》卷三五六,列傳第一四三,《洪亮吉傳》,中華書局,1998,第2905頁。
[4]趙爾巽等:《清史稿(三)》卷三五六,列傳第一四三,《洪亮吉傳》,中華書局,1998,第29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