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有什麼特殊心理呢?晚年的乾隆被兩個矛盾的問題所困擾:一個是大權獨攬的政治信條和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一個是不斷泛濫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負擔”的承諾。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矛盾。我們說過,乾隆政治的第一信條是大權獨攬,這個權絕不能給別人奪去。盡管乾隆晚年的健康狀況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日常政務,但乾隆從來沒想過把大權分給朝中的大學士、軍機大臣之類的重臣。因為他深知這些人在朝中經營多年,根深葉茂,社會關係太廣。一旦你把大權交給某個人,很容易引來大批依附者,形成朋黨,導致混亂。所以為了保證在年老體衰的情況下還能做到大權獨攬,乾隆迫切需要一根得心應手的拐杖,或者說,一個有能力的貼身秘書,幫他處理日常政務,執行具體決策。這個人應該具備這些條件:第一,應該在朝中沒根沒底、沒幫沒派,沒有什麼資曆,這樣才會俯首帖耳,絕對忠於皇帝;第二,更重要的是他必須才華出眾、辦事利落,能夠實際代替皇帝處理一些複雜事務。而和珅,正好符合這些條件。
我們知道,和珅在乾隆死後,被嘉慶皇帝抓起來,賜了自盡。就在死前頭三天,和珅在監獄裏回顧自己的平生,寫下了這樣幾句詩:
星辰環冷月,縲絏泣孤臣。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2]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寒星伴著冷月,地下,我孤零零地被關在監獄裏。看著這樣淒涼的景象,回憶自己的一生,我得出一個結論——我的才華,害了我。
應該說“懷才誤此身”這五個字,並非完全是和珅對自己的開脫。和珅這個人,確實當得起“才華橫溢”四個字。他有三點讓乾隆不得不用他。
首先,他知識素養很好。我們說過,和珅年輕時代曾就讀於鹹安宮學。這個學校是當時最好的一座貴族學校,以招生條件嚴格和教育質量出眾而聞名。清《文獻通考》說:“雍正七年,設立鹹安宮學,俊秀學童可以學習者選九十名,令其讀書。其教習著翰林院於翰林內選九人。”就是說,這是雍正皇帝親自下令設立的學校,規模非常小,學生隻有九十人。老師呢,非常厲害,都是翰林,九個人。一個翰林帶十個學生,你說這質量能差嗎?所以能考進這個學校,從某個側麵證明和珅的天資是非常出眾的。建立鹹安宮學的目的是給朝廷培養高級政治人才,所以課程設置很合理,包括經史、少數民族語言、書畫、武功騎射和火器。在這個學校裏,和珅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學習比別人都刻苦。為什麼呢?我們說過,和珅的父親雖然做過都統,但是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所以家道中落,一度很貧寒。所以他知道,隻有把書讀好,他才可能出人頭地。因此他是學生中最努力的。畢業的時候,他精通了滿、漢、蒙、藏四種語言,經史典籍無不涉獵,不但文字功夫出眾,並且武功騎射基礎也相當不錯。
這些完全符合乾隆的需要。這樣,他就可以給乾隆做一個出色的貼身秘書,替他處理各種文案事務。後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朝派兵鎮壓了台灣的林爽文起義,在這個過程中,和珅作為機要秘書,給乾隆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政策建議。起義平定後,乾隆皇帝特意賜詩和珅,大學士三等忠襄伯和珅“承訓書諭,兼通清漢。旁午軍書,惟明且斷”。[3]就是說,和珅作為我的秘書,處理文件出了大力,特別是他精通滿語,所以處理起軍事文件十分迅速。
“兼通清漢”是和珅的一項重要政治資本。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書,都是用滿文寫成的,特別是涉及軍事機密的。這實際上就把許多漢大臣排斥在了最高決策圈之外。乾隆朝唯一參與最高機要的漢大臣張廷玉也精通滿文,因為他中進士後曾經專門學習滿語。及至乾隆晚年,大臣中兼通滿漢,而且對事情又有眼光、有見解的,隻有和珅一人了。
所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另一場戰爭,平定廓爾喀戰爭後,乾隆又下旨獎勵和珅說:“去歲用兵之際,所有指示機宜,每兼用清、漢文,此外頒給達賴喇嘛及傳諭廓爾喀敕書,並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曉西番字者殊難其人,惟和珅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4]就是說,去年用兵的時候,我下的指示,有的是漢文,有的是滿文。而頒給達賴喇嘛等地方首領的詔書,用的是藏文和蒙古文。漢、滿、藏、蒙這四種文字都精通的人,實在太難找了。隻有和珅一個人四種兼通,所以幫我把這些事辦得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