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們說的,都是和珅的正麵品質。如此正麵,為什麼他最後還一敗塗地呢?這是因為和珅身上有一個致命的地方,就是他是一個沒有操守、沒有原則的人。如果說他的一生有什麼原則的話,那就是現實的享受,要做最大的官,要享受最好的生活。這是他的追求。他身上沒有傳統士大夫那種為國家、為民族獻身請命的精神,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主義追求。
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和珅這個人自幼對錢比較看重。我們說過,和珅早年喪父,十歲的時候,父親常保就在福建都統的任上去世了。父親一去世,家裏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斷了,所以《清史稿》說和珅“少貧”,就是小時候家裏比較貧窮。這樣,和珅小小年紀,就充分認識到了錢的重要性,所以走上仕途之後,對錢看得也比一般人要重。
除了和珅自身的人性弱點,他做官不講操守,這還與乾隆皇帝本身的統治政策有關。我們說過,乾隆中期,為了保持社會穩定,乾隆刻意製造了許多冤案,限製當時人們的思想,防止人們亂說亂動。結果造成了什麼呢?雖然一時收到徹底穩定之效,卻造成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清代後期士大夫的道德與精神的迅速墮落。
可以說,乾隆打斷了當時官員和士人的脊骨。他告訴大臣們,你們不要追求什麼人格獨立、什麼個人尊嚴,你們隻需要給我做好奴才,對我百依百順就行了。所以從乾隆中期起,乾隆朝的大臣就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沒有操守,越來越沒有骨氣。和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和珅的所作所為,從不考慮大清王朝的長遠發展,隻顧滿足皇帝的眼前需要,有很多措施都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比如“議罪銀”的製度化,這是和珅製造財富的一個出奇手段,是他的一個天才發明,但也是加快清王朝毀滅的一個加速器。正是和珅力薦的“議罪銀”,最終催生出乾隆朝一樁又一樁的驚天大案。
當然,乾隆晚年也仍然不斷懲貪,“議罪銀”催生出來許多大案,他一個接一個地處理。就在乾隆認為他已經把貪官一個又一個挖幹淨了的同時,一個清代曆史上最大的貪官卻在他身邊迅速地成長起來。這個貪官貪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王亶望之流,和他一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這個人就是和珅。
[1]轉引自馮佐哲:《和珅評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第172頁。
[2]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