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幾個億的離譜說法是從哪來的呢?主要是源自一份流傳甚廣的野史,叫《和珅犯罪全案檔》。許多非專業的清史愛好者認為,這個“全案檔”是研究和珅家庭財富的正史依據,也是第一手材料。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全案檔”來頭很大,它藏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我們知道,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是專門保管明清兩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檔案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其資料基本上都來自清宮舊藏。所以從這個存放地看,似乎是一個很權威的資料。
但實際上,這份檔案,任何有一定曆史知識的人,隻稍微一細看就會發現,它絕不可能是官方正式檔案。為什麼呢?因為它破綻百出,內容非常雜亂,既包括嘉慶皇帝的上諭,也包括和珅小妾的詩文,可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雜燴。這份檔案字體粗陋,許多用詞和稱謂非常不專業,比如其中管抄家的官員叫什麼“八王爺”“十一王爺”等,在清代政府的公文中,稱呼親王、郡王,要叫封爵的全稱,是絕不可能出現這些民間稱呼的。而且這個檔案當中,凡是遇“寧”字,都缺了一筆,就是沒有下麵的鉤。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它根本不是嘉慶朝查辦和珅時所寫的原始檔案,而是到了道光年間才出現的一份野史資料。因為道光皇帝名字叫“旻寧”,遇“寧”字少寫一筆,說明是在避道光皇帝的諱,所以說它是直至道光年間才出現的野史。
因為是野史,所以這份資料裏有很多常識性錯誤。比如,說和珅家裏有多少黃金呢?按今天的單位,兩百多噸。要知道,乾隆年間全國的黃金年產量,也不超過十噸。一個人家裏藏了全國二十年的黃金總產量,這可能嗎?再比如,這份資料說,抄和珅家的時候,抄出大東珠六十餘顆,每顆重二兩。二兩重的珍珠,得有雞蛋那麼大吧?你問任何一個從事珠寶行業的人,都會告訴你,珍珠長這樣大是不可能的。所謂“七分為珠,八分為寶”,一般直徑為11毫米的珍珠已經很難得了,根本不可能長到二兩重。
所以從這些特征看,這份《和珅犯罪全案檔》隻是一份民間傳抄的野史大雜燴。那麼有人問了,它怎麼會進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這樣重要的地方呢?很有可能是道光年間,某個好事的太監從外麵民間抄來這本野史,大家傳看,就留在了宮中,所以後來被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所收藏。
所以,專門研究和珅問題的清史專家馮佐哲先生,經過多年研究,綜合《清實錄》《清史稿》,以及其他正史、檔案的資料記載,結論是:和珅家的現金、土地、房產,總價值當在一兩千萬兩之間。當然,所藏古玩、字畫沒包括在內,因為這些無法準確估價。
因此我們介紹乾隆一朝所創的諸多曆史紀錄裏,到現在又出現了一個:乾隆朝的大貪官數量,以及這些官員所貪汙的錢財數量,也創了清代的曆史之最。
[1]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補子胡同》
[2]李桓:《國朝耆獻類征》卷九六《徵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