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要錢”的統帥曾國藩(2 / 3)

第二個原因,曾國藩深知廉潔才出戰鬥力,所以他對軍隊中的廉政建設一直抓得很緊。他對軍官們反複提醒,士兵們對一個軍官服不服氣,有兩點,一是打仗時你敢不敢衝在前麵,二就是看你在錢上頭幹不幹淨。隻有你本身不貪汙,士兵才服你,打仗時才聽你的指揮。原話是“弁勇之於本營將領,他事尚不深求,惟銀錢之潔否,保舉之當否,則眾目眈眈,以此相伺,眾口嘖嘖,以此相譏。惟自處於廉,……有以服弁勇之心”[2]。

因為曾國藩很注重廉政,所以湘軍的風氣和當時的正規軍完全不同。鹹豐十一年(1861年),有一個叫趙烈文的文人來到湘軍大營拜訪曾國藩,後來這個人成了曾國藩的幕僚。他在日記當中曾經記載了他所見到的景象。他說湘軍:“營中規矩甚嚴,黎明即起,每日二操,武弁皆令赤足穿草鞋,營中無一人吸食鴉片者。”[3]也就是說,曾國藩的湘軍每天黎明就起床,士兵都光著腳穿草鞋,軍中沒有一個人吸鴉片。

他又說:“吾八年春,省吾兄於秣營,遍觀長濠營壘,識其兵帥,……又人事異者複有二:一、營官飲食,咄嗟立辦,客至無不留飲,而此間客至,方謀到城中飯肆買菜,客卒不及候而罷。二、營官及隨身親勇皆華服,此皆如田人,不可辨認。此五者,嚴既勝懈,儉複勝奢。嗚呼,一成一敗,非偶然矣!”[4]

也就是說,鹹豐八年(1858年),趙烈文曾經到清朝正規軍建立的江南大營去過一次,他發現那裏的風氣與湘軍這裏完全不同。正規軍的大營裏頭,成天大吃大喝,一來客人,廚子馬上能做出一席豐盛的酒菜;這兒呢,來了客人,根本沒有飯,隻能到城裏的飯店去買飯,客人往往等不及就走了。正規軍那裏,軍官和隨從親兵們都穿得很漂亮、很講究;這兒呢,軍官們一個個都穿得像農民似的。

所以趙烈文看到這些之後非常感動,說曾國藩“忠清堅苦,至於如此,可為流涕”[5],讓人感動得要流淚。

雖然采用高薪政策,但是湘軍和國家正規軍比起來,其實是遠比正規軍省錢的。道光三十年至鹹豐三年(1850—1853年)春,清廷用九萬多正規軍來鎮壓太平軍,兩年多的時間,就花掉了二千五百一十萬餘兩軍餉,還沒取得勝利。而曾國藩創建的湘軍,從鹹豐三年到同治三年(1853—1864年)止,苦戰近十二年,終於把太平軍鎮壓下去,湘軍人數最後發展到十二萬人。那麼十二年間一共花了多少錢呢?也僅花了二千九百萬兩左右。由此可見湘軍整體上是很節約的,湘軍的軍費利用效率比正規軍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以上就是我們說的曾國藩做軍官時不往家裏寄錢的兩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出於教育子女的考慮。

鹹豐五年,曾國藩給弟弟曾國潢寫過一封信,信中說:“子孫之貧富,各有命定。命果應富,雖無私產亦必自有飯吃;命果應貧,雖有私產多於五馬衝倍蓰什佰,亦仍歸於無飯可吃。兄閱曆數十年,於人世之窮通得失思之爛熟。”[6]就是說,子孫後代有沒有錢,都有定數。有的人,你不留什麼私產,他一樣能吃飯;有的人,你給他多少錢,他都給你敗光了。我人生閱曆幾十年,對這個看得很透了。

這段話背後,隱藏著曾國藩獨特的金錢觀:曾國藩認為,奢侈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子孫的發展。

曾國藩日記中記載,他有一次與左宗棠聊天。左宗棠對他說,人生一世,不要給子孫們留什麼遺產:“收積銀錢貨物,固無益於子孫,即收積書籍字畫,亦未必不為子孫之累雲雲。”[7]不光不要給他們留金錢,也別留什麼字畫、古玩之類。為什麼呢?因為窮人家的孩子才有奮鬥精神。富人家的孩子往往不爭氣,因為富人家的孩子有依靠、有指望,即便不爭氣,他們也不會缺錢花。所以曾國藩認為大富之家,不利於一個人良好成長。他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8]就是說,富人家的孩子,如果從小艱苦樸素,懂得約束自己,將來才可能成大器。如果從小錦衣玉食,肯定沒大出息。所以他說他決不“蓄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9]。就是說,我這個孩子將來要是有出息,我沒有遺產,他也能生活得不錯;要是沒出息,我給他留太多錢,反而是幫他造孽。多留一文錢,他就會多造一孽。